本文整理了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我们该如何对待沉默?——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933字)、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142字)、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1315字)等900字、1100字、1200字、1300字、20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我们该如何对待沉默?——读《沉默的大多数》有感_933字
“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这是王小波对沉默的评价。正如他所说,在旧社会及当代中国,沉默者比比皆是,不容置否我也这沉默大多数中的一员。根寻国人沉默的原因,有这么几点。首先,“不敢说”。这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却也是一种无奈。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公民在我国拥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包括言论自由的权利。但这种制度仍不完善,在一些“权”压之下,老百姓仍无法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特别是一些落后的地区,那里的人则更将“沉默”当作神一样供奉了。其次,“无话说”这样的人虽是少数,但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拥有惊人的洞察力。能够透析社会的本质。言论的力量已无法让他们控诉这个社会,于是他们便转向更深层次的创作。比如写作,言论上一时的而文字则是不朽的。他们其中之一就文学大家——鲁迅。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对!沉默就是他们的武器,就是他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底气。最后,“不愿说”这样的人很多面对社会的不正之风无人管理。他们不愿在说些什么。只能与那位渔夫一样随波逐流与世推移。当然这些人当中也不乏有一些浑浑噩噩如同行尸走肉般的人,他们自私自利只愿独善其身,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丑态。古人常说:“沉默是金”,培根也曾说过“如果对你有所了解的话题不动声色,那么下次遇到你不懂的话题时请保持沉默”由此看来沉默的益处很多。的确生活中不乏那些爱说大话,行为总追不上话语的人失败的例子,除此之外,当然也有一些默默无闻的人再别人说大话的那会功夫获得成功。当今社会,这两类人都不缺乏,尤其是第二类人成不成功则另说。沉默当然也有它的弊端,值得我们去反思。社会上的歪风邪气层出不穷只都是由于我们沉默不语放纵导致的,国家的民主建设也因为我们的沉默而举步维艰。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沉默呢?首先,我们要,明白沉默的含义,沉默并不意味着我们默默无闻无所作为而是要求我们要在恰当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辅之以行动。并且少数废话多做实事,说的话要句句简炼精干做的事要事事做的细致入微不能拖泥带水。沉默是一种智慧,掌握这种智慧无疑会成为你成功道路上的一块垫脚石。
成语歪风邪气:歪、邪:不正当,不正派。指不良的作风和风气。如:柳青《狠透铁》:“只有王以信装得镇静,面不改色,还对高书记说:早应当整整社员里头的歪风邪气了。”又如:我们要狠狠打击这种歪风邪气。
成语独善其身:独:唯独;善: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如:《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又如: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_1142字
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是直接对中国近代政治、科学、人文、社会的一些抨击、思考。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了各式各样的荒诞,无知,狂妄……字里行间也有很多对文革的批判。
如果说鲁迅是一把犀利的尖刀的话,王小波的文字就是一把钝刀,用他的嬉笑怒骂尖酸刻薄、他的黑色幽默不经意说出了很多人说不出来的话。他的调侃读起来并不让人有深切的沉痛和压抑,反而时时被戏谑的文笔逗的笑出声来,然而他所写的却是一代人的悲剧。
王小波谈到了我们没人愿意说真话,我们对某些社会问题的选择性失明,我们的历史只存在于纸上和土里,我们为朋友两肋插刀却又毫无社会公德。
我无话可说。
遂联系到了我们班主任平时跟我们提到的一些人生问题、社会问题以及身边很日常的生存问题,做人太难,发声太难,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哇我觉得都是三观很正的人,陡生敬佩。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说,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他变得沉默的原因。
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沉默的原因,特别是对经历过社会变革的上一代而言,这种沉默可贵及生命。
何谓“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说: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些厌恶之情。我便是属于后一种,但也觉得有义务谈谈自己的见闻了。”
即便他说他也属于后面那种人,但也有义务谈自己的所见所闻,这首先要明确的便是摆脱“样板语言”,然后就是说真话。
不过大多事情是说来简单做来难。
许多作为传统社会根基的中国男性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积淀千年的闷骚学让人既不说也不做,带着机会主义的小聪明和犬儒的处事。
王小波表示:“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要做沉默的大多数。”
世界上有太多“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可能明理,也可能无理;可能求知,也可能无知;可能是智慧,也可能是麻木。我们从小被“含蓄、明礼”等标准所要求,将来也可能在社会的挤压中变得沉默。
很难有一种声音能够代表真理而掷地有声,很少有一群人可以为了真理而出铮铮之言。
所以,我觉得敢于在沉默中发声的人,都是三观很正、很值得敬佩的人。
身边这样的人不多,有的人相处越久,越能感受到他身上的这份力量。
我觉得我们班主任就算是一个,也是一个很让人敬佩的男人。
文人无法改变现状,只能用一支笔杆扛起沉默反抗的大旗。王小波的那个年代,沉默是必然,无力改变只能嬉笑调侃,我们现在沉默是必然,然而甚至有些是连面对也不敢的。
是的,我们通过沉默求知,也应通过话语让他人求知。
沉默的大多数不应仅为自我保护,更需肩挑重任。
是啊。要在众人的喧嚣中沉默,在大多数人的沉默中发声。
成语机会主义:利用机会或情况的技巧、策略或实践,特别是很少顾及原则或最后结果。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这种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又如:你不要有机会主义的侥幸。
成语嬉笑怒骂:嬉:游戏。比喻不论什么题材和形式,都能任意发挥,写出好文章来。如:宋·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如:设科之嬉笑怒骂。如白描人物,须眉毕观,引人入胜者,全借乎此。——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_1195字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一文,大多是在揭露人性和谈论艺术,尤其是后边关于小说的艺术和人类的尊严的一些文字,让我感同身受,唯一可惜的就是没有像他一样阅读过那么多的书,以至于在讲《情人》和《巴拉拉少校》时我云里雾里,小说艺术的确伟大,因为它能完成你心之所想,梁山伯和祝英台可以化蝶,要是喜欢,也可以让他们化成青蛙或者其他什么小动物嘛,这就是文科比理科更彰显自由的地方,毕竟三角形的内角和谁也不能规定等于181度,但是水浒传里的宋江可以叫及时雨,也可以叫及时雪嘛,就看笔者当时的灵感了。要说尊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当我住在一百四十块钱的宾馆里听隔壁混蛋彻夜鬼哭狼嚎时,才明白五星级酒店里会有我的尊严,当我在炒面片里边挑出头发和碎石子时,才知道七分熟的牛排是我的尊严,尊严是亲人生病时可以上北京看病,尊严是冬天下雪时拉开车门开启暖气内循环。
沉默该是是好事还是坏事,该提倡还是该批判,属阴还是属阳,从来都没个定数,古有赵高指鹿为马时,沉默的人得以保身,也有沉默的周朝皇室被曹操玩弄于股掌之间,今有《输赢》里雷厉行考察手下员工是否忠心时,沉默的人得以信任,也有南京大屠杀时三十万百姓白骨皑皑,所以有些人沉默着沉默着就有了话语权,有的人说着说着就沉默了,要说从一生下来一直沉默到死的,要么是哑巴,要么是中国本性深入骨髓,该沉默时沉默,是明哲保身,该高调时高调,是张扬个性,总体来说,沉默的还是大多数吧!
笔者讨论的是东西方看待快乐和幸福的区别,在我看来还有一点不同,往大了说是民族道德的差距,往小了说是个体素质的不同,西方人讲共享和和谐,虽然他们拥有世界先进的科技水平,也破坏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但是不得不说他们更懂共享和和谐,有一位从欧美出差回来的大学老师告诉我,她在美国的大街上能看到悠哉悠哉嗑瓜子的松鼠,而在国内只能去动物园看这幅场景了,也许动物园的松鼠怕咬伤游客还被敲断了牙吧,国内近几年也在大搞共享经济,只不过是多了一批堆在城市一角无人问津的破铜烂铁和某某共享单车创始人卷钱跑路的笑谈而已,若是看到街头有一只嗑瓜子的小松鼠,定是要想方设法搬到家里去自己玩弄的,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我认为造成这一切的,还是东西方后天教育的差别,毕竟初生的婴儿本质上都是差不多的,社会学家有两种理论“性本善”和“性本恶”,然而并不是我妄自菲薄,这两种理论我都是半信半疑的,倒是觉得“性本贪”有一定的道理,出生的婴儿并不管母亲的疼痛,吃奶时只管吃得饱饱时才满意,吃饱还不算完,定是要左手抓着一个乳房,右手抓着一个乳房时才满意呢,若是生了两个小孩,想必一定要为乳房的所有权而争夺一番,若是想从婴儿的手里要他的玩具或者吃食,一定是不愿意的,这个并没有因为东西方而存在差异,可见“占有”和“和谐”应该是后天教育决定的吧!
读《沉默的大多数》感觉与《黄金时代》完全不一样,更多了思考,更多了沉默!
成语感同身受:感:感激;身:亲身。心里很感激,就象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如:清·藤谷古香《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又如:你如果能给我解决三分之一,我真是感同身受呢!(叶圣陶《感同身受》)
成语鬼哭狼嚎: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如: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又如:况且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也不敢说话,你反打的人鬼哭狼嚎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八回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_1275字
《沉默的大多数》是收录王小波杂文最全的一本。我个人比较喜欢他的杂文,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并快乐着,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起初我以为这是因为经历了严酷的时期(文革),后来才发现,这是中国人的通病。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国外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怯懦,但这是不对的。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一种文化之内,往往有一种交流信息的独特方式,甚至是特有的语言,有一些独有的信息,文化可以传播等等。”
王小波的杂文别具特色,自成一体。幽默的笔调,使得文章妙趣横生,捧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地思索。品读时,你能体会到阅读的快感和思维的乐趣。如《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驴和人的新寓言》和《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等都是异常幽默犀利的好文章。椰子树与平等;卡拉OK与驴鸣镇,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被他拉到一起,说出了特别的味道,有点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在《驴和人的新寓言》一文中,他从驴的角度去谈父子与路人的行为,说他要替受罪的驴说话,当翻译义不容辞。文中驴被老子和儿子四脚抬起的时候叫喊,“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得出了这篇新寓言的寓意是:“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与原来寓言的寓意:“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大相径庭,但同样意味深长。而且,在论述的过程中,幽默诙谐之处信手拈来。许多口语的使用,让文章更为生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大大加强了文章的穿透力和说服力。
王小波说,选择沉默的人应该是有什么隐衷或者干脆是因为对语言产生了厌恶感。
我并非如此,只是觉得在被这个社会同化着。年小时口没遮拦别人还可以不予计较,因为把你看做孩子。等有一天真正走进了社会,这种特权就自动被剥夺了。说话不小心?很好,请自己承担祸从口出的后果。于是我们终于变得沉默,同时年少时的锋芒毕露、棱棱角角也就被慢慢磨圆了。当然沉默只属于成年人,小孩子们是不屑于此的,他们总是天真可爱的,有话要说时,完全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心中想说的话,不一次说尽是绝不会罢休的。我真是羡慕孩子们的执着,也希望自己能够再回到童年时代,不是为了逃避现实,只是因为我对那时的真实有着一种特殊的怀念,那时的我是不沉默的。
我很喜欢王小波,调侃、睿智,在玩笑中说着智慧和讽刺,这是一种洒脱和无奈。《沉默的大多数》很不错,王小波是比较深切体会什么是自由的并且努力过着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可以说他很有观察力也很诙谐。
成语义不容辞:容:允许;辞:推托。道义上不允许推辞。如: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又如: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成语信手拈来:信手:随手;拈:用手指捏取东西。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的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如:宋·苏轼《次韵孔毅甫集古人句见赠》诗:“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又如:惹一番信手拈来斧痕。——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的读后感_1315字
《沉默的大多数》一书大多在揭露人性和谈论艺术,不论是东西方的思维方式还是东西方对幸福的理解,不论是看待艺术的高格调低格调还是读者的高雅低俗,王小波的观点总能让人眼前一亮,细细品读,甚是痛快!
话说不管是文章还是艺术,能做到雅俗共赏才是大家,如果说王二风流史是“俗”的话,思维的乐趣便能算作是“雅”,因为在这个章节里既没有龟头血肿,也没有陷进发酵过的屎坑里淹死的知青,能看到的只有渴望书籍而不得的无奈和对这一代人没有思维的担忧,要说雅俗共赏,不得不佩服说相声的郭德纲,雅时太平歌词信手拈来,俗时于谦房顶拉屎,能够做到谈俗而不变色,当为艺术家也。虽然我不是文学家,却也有和王二一样的担忧,要是几天不看书吧,觉得人生了无乐趣,想想我才活了人生的四分之一,若是以后的日子只让我看一本《变形计》,二十遍尚可,再多却是要发疯的,可是我女朋友艳子就不愿我和她在一起的时候看书不看她,我告诉过她以后要让王家成为一个书香门第,她倒好,说书香门第是我一个人的事,将来定下家风家训也是不会遵守的,气的我牙痒痒,人生的乐趣不就在诗书礼易乐嘛,倘若又能从中悟出点什么,那又是另一个层次了!
王二说思维的乐趣要比要比吃饭或者做爱的乐趣更大,这应该是艺术水平到了一定层次之后才能说出的话,不然的话东莞为什么没有思维的乐趣一条街,而是色情服务一条街,有钱的官员为什么不找一个北大或清华的女教授探讨思维的乐趣,而找一个亦或是三个五个八个长着一副好皮囊的炮架子,亚当和夏娃为什么不赤裸裸地面对面聊聊思维的乐趣,而是干起了繁衍后代的伟大事业,也许是我的艺术水平或者人生阅历还没达到那个境界,不然这样的理论我是打死也想不出来的,思维的乐趣固然是重要的,可是国内的教育恰好少了一节发散思维的课程,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圈,他说那是零你就不能说它是鸡蛋或者鸵鸟蛋,以至于我到现在跟大城市的伙伴聊天都转不过弯来,要说思维的解放,应当是要从小培养的,不然三岁时你告诉他那圈圈是个零,四十岁时你非要告诉他那是个鸵鸟蛋,不免又要被当做神经病看待了!
要说沉默是中国人的天性我也是认同的,从古至今,一直如此,远的不说,就说南京大屠杀吧,据后来美国经历过战乱的记者会议,那场屠杀,死掉的三十万中国人是悲惨的,也是可恨的,因为害死他们的正是沉默和自作聪明,虽然他这么说来我也有点不大舒坦,却是一针见血,他记录着五个日本士兵托着刺刀把两千手无寸铁的南京百姓赶到大坑用土埋掉,期间竟无人吵闹,也无人逃跑,因为聪明的中国人知道,第一个反抗或者逃跑的人一定会是脑袋被挑在刺刀上的,哪怕能为另外的一千九百九十九个同胞创造机会,也就这样保持沉默,直到所有人被赶到那个大坑里,用土埋上,这样的事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不会发生的,也许犹太民族尚且能算同一类人。自行车的故事在生活中最常见了,今晚我就遇到过,并正在经历着,像我们这些跑销售的,免不了要住宾馆,今晚隔壁的应该是个汉民吧(此时我在甘南藏族自治州),从八点多开始一直鬼哭狼嚎地唱歌,音浪欲与天公试比高,我实在受不了,又不能和他当面冲突,因为我也怕被吐痰嘛,只能给前台打电话寻求保安大叔的支援了,也算是一种沉默吧,毕竟我也带着中国人的本性嘛!
成语一针见血:一针就见血。比喻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如:《后汉书·郭玉传》:“一针即瘥。”又如:这不是把我们的毛病讲得一针见血么?不错,党八股中中国有,外国也有,可见是通病。——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成语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如:《尚书·蔡仲之命》:“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严州分水县,故额草书‘分’字,县令自作聪明者,谓草体非宜,自真书三字刻而立之。”又如:郑令虽笨,不至于此,难保不是经手家人自作聪明,所以弄出这样笑话来。——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九回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_1964字
彼时,王小波说:“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在这之后的1997年,就在艾略特所言的那最残忍的四月,荒地上从簇着丁香,回忆和欲望扭曲掺杂在一起,春雨催促着那些迟钝的根芽,而王小波在四月离开。
再一转眼,从1997年到如今的2015年,王小波已经离去了近有十五年的时间,十五年,已经是一个小小的轮回,足够我们忘记许多人与事,足够毁灭所有虚假苍白的关系,也让中国在这刹那之间成桑田之变。但王小波凭着几卷文集,便轻巧战胜了时间。虽然说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只有小说和诗歌才可能永远有价值,但王小波的杂文在如今却是依然闪耀着普世的生命活力,恰似是前瞻性地提到了当下的诸多问题,遥隔十五载春秋,仍是读来深长意味。
关于沉默,批判之言多是有的,褒奖之言亦是有的,沉默自是一个双面性的词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王小波所说的沉默是大多数人话语权的缺失,是那些有话语权者拿着大喇叭喊出的神圣性的东西的虚伪所造成的,仿佛是空旷田野上一群聒噪的老鸹扑棱来去,向地上沉默的稻穗诉说黑色的羽毛才是最为高贵的颜色,也只有他们配的起这华胄;与此同时,啄食着稻穗的金黄还鄙视着稻穗的木讷,顺便责怪难以下咽的糠皮;然而稻穗却又是不会说话的,田野上也甚难找得出其他的鸟儿来;故而千百年来少有人来辩沉默的缘由,有人辩了也被群起而攻之逐出了田野。这沉默是由少数人垄断性地占据学识的便利与近千年愚民政策的成果,也许还有着一些柏杨所提丑陋的劣根性来。
而王小波说也有对于拥有所谓神圣性的那一搓人的权利的恐惧,这就是可以称之为被沉默着的另一群人沉默的的原因,他们比普通的沉默者痛苦得多,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的沉默,甚至于还明了自己沉默的原因,但却是无力改变这令他沉默的环境,只能混迹于沉默者之间,让生活麻木自己。同时也有如特立独行的猪那样的另一类人,在自我设置的生活里释放山羊的矫健,不为外界的环境压迫,能够摆脱内心与生活的多重压力,不用在迫使中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可以六气辨乎遨游天地,可这种人实在少数,越往后已越少近乎绝迹。沉默在中国的屈辱年代,板荡不安的动乱时局中有了很大的转变,德先生赛先生率领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让人民从千余年的沉默中走了出来,几乎所有人都听说了报上的新词,但也仅仅是听说了新词而已,这走出的效果究竟怎么样,诸君自己也可以从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看出来。私以为真正让人民从沉默中爆发出来的,还是抗战的岁月,一致的外辱让人民团结御敌,千余年沉默攒下的刚毅则让沉默者翻了身。
有人会说,如今交流工具之发达是十五年前所不敢想象的,民众广泛地表达,自由地谈吐,又何来沉默的大多数?不错,如今的信息承载传播渠道之多,个人意见的表达参与之频繁,的确都已经是在一个崭新的高度。法律和政府的民主自由护佑着每个人说话的权利;高速的信息传播让每一处的新闻为世界共享,所有人在网上都是那么自由以至于泛滥了自由。前段时间,某医院的“手术室自拍”在被爆出来时在网络激起了千层巨浪,在一片唾骂之声中无数医患关系与不负责任的帽子被网友狠狠地扣上,随处都是对之口诛笔伐,直逼得相关医生恸哭停职;但随后的调查显示事情的真相是医生在七个小时的成功手术之后又即将告别老手术室,因而拍照留念,极可同情又无可厚非。于是整个网络舆论势头又立刻反戈,那些极富正义感的网友们慷慨陈言,唾沫星子又喷往不清事实,胡乱导向的媒体身上;看似结局挺对,但可惜的是这前后的网友大致是同一拨人,由此可见泛滥的自由使大众的愤怒变得更加廉价,更加无原则却又更加肆意地泼洒。在诸多专业领域的新闻下,也充斥着许多没有深入的相关知识却又自以为是得开喷之人,仿佛定要激愤地批判几句才可以淋漓地显示自己心中独挽无知众生的正义感使命感来;殊不知可笑至极.网络因此变成了仲夏夜的荷塘,纷杂起伏着青蛙的喧嚣. 彼时王小波在呼唤着沉默者们的爆发,而我却想劝劝喧嚣者们多沉默一些。余秋雨说对于一个文化来讲,喧嚣是短命的别名;我想说,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喧嚣恰是人民精神肤浅的象征。沉默是金,可以造就冷静、理性、睿智的人,让冲动和幼稚犯下的过错大大减少。文革时喜欢开批斗会,喜欢到处抓右派,纠斗"臭老九"们的人们,不是沉默的人;喜欢肆意谩骂攻击他人,而不是平等的与他人交流的人们,不是沉默的人;浮于表面,追求眼前利益,好做"面子工程"的人们,不是沉默的人。所以,当下我们更需要的是沉默,做那理智的清醒的,沉默的极少数。
成语口诛笔伐:口诛笔伐[kǒu zhū bǐ fā],意指诛,诛杀。伐,征讨。“口诛笔伐”就是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语出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翁砚书》引宋·吕祖谦语。[源]明·张岱《琅嬛文集·卷三·书牍·与李砚翁书》引宋·吕祖谦语 夫东林自顾泾阳讲学以来,以此名目,祸我国家者八九十年,以其党升沉,用占世数兴败,其党盛则为终南之捷径,其党败则为元佑之党碑。……东林之中,其庸庸碌碌者,不必置论。如贪婪强横之王图,奸险凶暴之李三才,闯贼首辅之项煜,上笺劝进之周钟,以致窜入东林,乃欲俱奉之以君子,则吾臂可断,决不敢徇情也。……吕东莱曰:“见辱於市人,越宿而已忘;见辱於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诛笔伐於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今乃当东林败国亡家之後,流毒昭然,犹欲使作史者,曲笔拗笔,仍欲拥戴东林,此某所痛哭流涕长太息者也。兄台胸无成见,不落方隅,故可痛快言之,若语他人,则似荆轲与盖聂论剑,怒目视之,所不免矣。[典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浙江山阴人。张岱不仅长於文学,且长於史学,重要的著作是《石匮书》。此书张岱写了近五十年才脱稿,花了很大的心血。但是,有些看过此书的大老认为,《石匮书》虽然写得很好,但是没有顺应潮流拥戴东林学派,恐怕不合时宜,张岱心中十分不服,在〈与李砚翁〉的信中强调了言论自由的重要,他认为,有健全的舆论才有健全的政治。又引到宋代吕祖谦的话:“见辱於市人,越宿而已忘;见辱於君子,万世而不泯。君子所以口诛笔伐於荜门圭窦之间,而老奸巨滑心丧胆落,得恃此权也。”意思是说:被一般人羞辱,过一晚就忘了;被君子羞辱,一辈子也忘不了。这就是君子为什麽要常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老奸巨猾的人的罪状,让他们非常恐惧害怕。张岱坚持自己史学家言论自由的理念,故写此信与好友痛快言之。後来原文中的“口诛笔伐”演变为成语,用来指用言语和文字来揭发、谴责他人的罪状。
成语不合时宜:不合时宜[bù hé shí yí],意指不符合时势趋尚。语出《汉书·卷一一·哀帝纪》。[源]《汉书·卷一一·哀帝纪》(二年)八月,诏曰:“(时)〔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制书,非赦令也,皆蠲除之。贺良等反道惑众,下有司。”皆伏辜。丞相(朱)博、御史大夫(赵)玄、孔乡侯(傅)晏有罪。博自杀,玄减死二等论,晏削户四分之一。语在〈博传〉。[典故]西汉末年,由於国势衰弱、社会紊乱,加上成帝喜好鬼神之说,又无子嗣,因此宠信方士。其中一名方士甘忠可,揉合黄老道学与儒家谶纬之说,诈造《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因汉帝自认属火德,甘忠可便假托道教真人赤精子,说汉家逢天地之大终,当更受命於天,以致天下太平,永固汉室之统治。甘忠可後因干预朝政遭弹劾而被诛杀,但他的弟子夏贺良等人仍密传其道,他的方术仍然盛行於贵族间。成帝崩後,继位的哀帝也好此道。夏贺良等人仍以赤精子的名义,说汉室国运中衰,建议哀帝改元易号,并增加漏箭上的刻度,可永保国家的安定。哀帝接受了他的建议,下诏以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将元年,改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漏刻以百二十为度。但二个月後,哀帝见毫无成效,又发了一道诏令,自承误信方士之言,做了些不符时势所宜的事,因此收回成命,并将夏贺良等人发监问斩。“不合时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於表示不符合时势趋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