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后感6篇800、9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7 03:30:12百科知识库

《春秋》读后感6篇800、900字

文章含读《春秋》有感、春秋左传读后感(809字)、吕氏春秋读后感(814字)、晏子春秋读后感(836字)、草木春秋读后感(861字)、历史,只是侥幸——《圣殿春秋》读后感(877字)等800字、9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优秀作文6篇,供您参阅。

春秋左传读后感_809字

一个暑假都在研读《左传》,只因为对这段历史不能条分缕析,确切地讲是不太熟悉。这段时间是中国文化大繁荣的萌芽发展期,我却知之甚少,所以总想了解一些概况。书籍很难读,文言词汇太生涩,人名地名国名多而杂乱又离奇古怪,每一个段落都得硬着头皮去反复咀嚼,玩味。因为是编年体的,每一个年代发生的事又不连贯,读完一部分,脑子里没有清晰地脉络,没有完整的情节。只好先放下书,到网上去搜索有关这段历史的电视剧。还好,有一部1996年、1997年拍摄的《春秋列国》,包括春秋篇、战国篇共62集。我对照着书全部看完。终于把春秋战国这段历史粗略的穿成了一串项链。

最让我伤感的是伍子胥掘开楚平王坟墓鞭尸的情节。一个只有家仇不顾国恨的人留下了永远的的凄惶,成功换来的是最大的失败,最大的痛苦。读历史让我明白:没有胜者!齐桓公看似胜利了,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何等威风,却在饥渴中悲惨死去。桓公死后,众公子忙于争夺王位,直到67日后才在老臣的建议下发丧,其时,桓公之尸已腐烂不堪,虫蛆爬出户外,恶臭难闻。齐国霸业随之衰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何等英明大胆的改革使赵国国富兵强,强大的秦国都非常震惊。可是后来赵武灵王一个人被困在沙丘宫,没有人给食物,也不给水。英雄末路的赵武灵王饿的只有在宫里爬树掏鸟窝,他居然坚持了很久。三个月后,赵武灵王被饿死。

吴国暂时胜利了,使越王勾践忍辱卑躬屈膝,卧薪尝胆,最后却自缢而死。

在历史长河中,我发现了仁者如鲍叔牙,知人理解人;智者如范蠡,低谷中不逃避成功后急流勇退赢得另一片艳阳天。最愚蠢的莫过宋襄公,战争中讲仁义,不攻击过河的部队,不攻击没有列好阵的部队,最后几乎命丧黄泉。岂不知“春秋无义战”。

读史使人明智,一部春秋让我更深刻地体味到了社会的弱肉强食,各个时代都如此,形式不同罢了,有的明刀暗箭,有的冠冕堂皇,人性大都是丑陋的,狰狞的面目往往被温情脉脉的面纱所掩盖。

成语冠冕堂皇:冠冕堂皇[guān miǎn táng huáng],意指冠,帽子。冕,古代官员的礼帽。“冠冕”,引申为首、体面之意。语出《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庞统》。“堂皇”,古代官员办事的大堂,引申为气势宏伟的样子。语出《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胡建》。“冠冕堂皇”形容庄严体面、气派高贵的样子。亦用於形容表面上光明正大的样子。[源]《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庞统》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於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後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於长养。《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胡建》胡建字子孟,河东人也。孝武天汉中,守军正丞,贫亡车马,常步与走卒起居,所以尉荐走卒,甚得其心。时监军御史为奸,穿北军垒垣以为贾区,建欲诛之,乃约其走卒曰:“我欲与公有所诛,吾言取之则取,斩之则斩。”於是当选士马日,监御史与护军诸校列坐堂皇上,建从走卒趋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建指监御史曰:“取彼。”走卒前曳下堂皇。建曰:“斩之。”遂斩御史。[典故]“冠冕堂皇”系由“冠冕”及“堂皇”组合而成。“冠冕”一词见於《三国志·卷三七·蜀书·庞统法正传·庞统》。三国时蜀国将军庞统,曾是个纯朴不起眼的少年,二十岁时前去拜访司马徽。当时司马徽在树上采桑,庞统便坐在树下和他对谈,一直谈到天黑。司马徽素有慧眼,善於知人,见到这个年轻人谈吐不俗,便称他为南州之士的“冠冕”,庞统也因此打响了名号,後来庞统也受到刘备的重用,与诸葛亮同为中郎将。“冠冕”是指帽子,为衣饰之首,在此引申为南州众士之首之意,表示庞统为才识出众的人。“堂皇”一词见於《汉书·卷六七·杨胡朱梅云传·胡建》。汉武帝时渭城县令胡建是个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人。他在军中时,与走卒打成一片,感情甚笃。当时管军务的监军御史将军地据为己用,做起生意来。胡建认为监军违反军纪,理当问斩。於是告诉走卒说:“有人不守军纪当斩,我要你们抓谁就抓谁,斩谁就斩谁。”於是在选兵马之日,监军与其他军官坐在厅堂上,胡建带着走卒下堂拜见後,指着监军叫道:“取彼!”走卒便一拥而上将监军抓下堂来,胡建又下令:“斩之!”走卒就将他斩杀。後来这两个词语就被合用成“冠冕堂皇”,形容庄严体面、气派高贵的样子,亦用於形容表面上光明正大的样子。

成语急流勇退:急流勇退[jí liú yǒng tuì],意指在湍急的水势中,当机立断,回舟退出。比喻人於得意顺遂时,及时隐退。语出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源]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钱若水为举子时,见陈希夷於华山。希夷曰:“明日当再来。”若水如期往,见有一老僧与希夷拥地鑪坐。僧熟视若水,久之不语,以火箸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曰:“急流中勇退人也。”若水辞去,希夷不复留。後若水登科为枢密副使,年才四十致政。希夷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命老僧者观之。僧云“做不得”,故不复留。然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远矣。老僧者,麻衣道者也,希夷素所尊礼云。另可参考: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二之二·枢密钱宣靖公》[典故]宋代时,有一位修道之人陈希夷。一天遇到一位名叫钱若水的读书人,觉得他仙风道骨,很适合出家修行,但不能决定是否要收为弟子,於是约他第二天再到华山来,请一名道行更高的老僧看看。钱若水依约前往,那位老僧仔细端详他後,静默不语,过一阵子,才用灰烬在地上写下“做不得”三个字,然後缓缓说出一句话:“他是个能在急流中勇退的人。”老僧既然这麽说了,陈希夷就打消了留他修道的念头。不久之後,钱若水科举高中,做到枢密院副使,一路平步青云,仕途顺遂。但他却在四十岁时就辞官归隐,应验了当年老僧的话。後来“急流勇退”被用来比喻人於得意顺遂时,及时隐退。

吕氏春秋读后感_814字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关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儒家主张忠与孝,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少有下对上的矫正和叛离,其实,想一想,这合理吗?现实吗?科学吗?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

在总体上坚持臣对君的服从,子对父的服从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要有个是非曲直,要有原则。什么原则呢?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70434.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戴梓刖筒豢赡芾戳耍憬咴蠖妫闪耍萘耍敲瓷窆晟窳驮僖膊淮嬖诹恕?/p>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成语以白为黑:指颠倒是非。如:《吕氏春秋·应同》:“故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又如:王凤擅权,谷永比之申伯;王商忠议,张匡谓之左道:此皆以白为黑,欺天罔君者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成语诸子百家:原指先秦时期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各个派别,后用来对先秦至汉初各种流派的总称。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又如:我们决不拘泥统属,我们只以会全力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不管它是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王西彦《古屋》第五部

晏子春秋读后感_836字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反映晏子政治主张的古代文学名著。

我们能从晏子治齐,晏子劝谏景公善政的传说中悟出点管理经验和领导艺术来的。

领导个人修养方面:仁、俭、谦、正、实。

仁者爱人,具体到领导者而言,仁就是爱民,就是有爱心,有同情心,就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时时刻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他的努力下,伤槐者、伤竹者、惊鸟的野人、养马的官员都免除了酷刑,保全了性命;逢于何的母亲得以安葬,北郭骚的母亲得以颐养天年……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晏子的公仆意识之强,爱民之深,是显而易见,处处见着于行动的,这在人剥削人、人压迫人、人心不古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里确属难能可贵。

晏子尚俭,但对自己物质欲望的抑制简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不但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而且不讲排场,不比阔绰,甚至不惜寒酸龌龊,丢人现眼。

就晏子的俭,我领悟到,一个领导的俭朴,不仅关乎个人修养和公众形象,而且事关整个群体的利益;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问题,而且是一种工作作风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一种政治方面问题。

谦,即谦虚。一个人谦虚,则有礼,能平等待人,虚怀若谷,海纳百川,“宰相肚里能撑船”,大概是每一个为官者必须遵守的宝贵原则罢。

晏子谦恭有礼,稳重大方,从不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更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身正则立。脚正不怕鞋歪。上不正则下邪。所谓“正”,就是作风正派,集中精力,务正业,干正事。具体到领导者,就是事业心强,一心扑在工作上,没有不良嗜好。实事求是地分析,实,就是努力实践,扎扎实实的做事。晏子对领导者华而不实的工作作风是颇有微辞的。

晏子是很重视礼的,晏子既讨厌贵族化的繁文缛节,又强调要有礼,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界限和规范。古今同律,万事一理。虽工作性质,工作对象千差万别,大相径庭,但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有着惊人的一致,带有一定规律性的。古人云,修身然后齐家;齐家然后治国;治国然后平天下,是颇有道理的。

成语人心不古: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如: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争奈何人心不古,出落着马牛襟裾。”又如:奈近来人心不古,都尚奢华。——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五回

成语自以为是:自以为是[zì yǐ wéi shì],意指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语出《孟子·尽心下》。[源]《孟子·尽心下》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荀子·荣辱》凡斗者,必自以为是而以人为非也。己诚是也,人诚非也,则是己君子而人小人也。以君子与小人相贼害也。忧以忘其身,内以忘其亲,上以忘其君,岂不过甚矣哉!是人也,所谓“以狐父之戈钃牛矢”也。[典故]“自以为是”即自认为是,指自我主观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孟子·尽心下》中,万章问孟子,为什麽被大家公认是忠厚老实的人,孔子认为是伤害道德的贼呢?孟子回答说:“这种人你举不出他哪里不对,即使觉得他可恶,却无从攻击起。随世浮沉,平时看起来忠厚老实、行为廉洁,大家都喜欢他,但在他的主观意识中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这样的人看似有德,本质上却是无德,所以说是伤害道德的贼。”後来“自以为是”演变为成语,就用来指自认观点与做法正确,不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家春秋读后感_838字

《家》、《春》、《秋》被人们合称为《激流三部曲》是使巴金赢得世界声誉的作品。在我读完后,我觉得这部书的整体内容像是现代版的《红楼梦》。整部小说诉说了一个封建家庭的四分五裂,最终衰落的故事。

整本书对于人物的语言描写平中出奇。在日常生活对话中,巴金笔下人物的语言中规中矩,和人物的身份,性格比较合拍,而发生冲突时的语言刻画,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可恶的觉英和淑华的对话,觉民和克安的对骂,让读者为正面人物的命运牵挂,恼恨反面人物的语言,无论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人物都被写活了。

还有就是人物的性格写得十分鲜明:淑华那种性格与勇气,她在那种环境下什么都不怕,说话直来直去,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说,又关心别人,在高家女性中是少有的,她的很多举动都是证明;琴,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不同一般,她给别人以动力与勇气,不论是周家还是高家的年轻人都能从她那里得到信心与生活的希望,她是别人的求世主吧,你看不论是死去的淑贞、惠、剑云,还是淑华、芸、觉民、觉新等,都希望从她那里得到安慰。觉惠与淑英的离开多少有她的支持与鼓励,没有她或许这班年轻人早已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觉新在弟妹中奉行作揖主义派,爱是他为家庭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的压力,万事都让步,为弟妹考虑。很是任人玩弄,做了周家、高家旧势力的帮凶,不敢于起来反抗,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终于在四爸、五爸面前起来反抗了,但这已接近故事尾声了;还有就是最最顽固的最最愚昧的人物了:周伯涛代表旧势力,害死了惠及枚少爷,这都是他一手造成的,不管年轻人的死活,把它们的婚姻推进深渊,至死也不反省。

巴金先生笔下的这个封建社会的家庭最终走向了灭亡。

但是花开了,花香四溢,虫来了,快乐地飞舞着。新的生命,带来了新的希望,新的希望,鼓舞着失败的人们。不必再往昔日的痛苦而伤心,“封建的社会终将崩溃,民主的时代必将降临。”闪电击碎了其中一块巨石,阳光倾泻进来,照耀在大地的每一处角落,如此的温暖,如此的可爱!社会,不再像过去一样阴暗,它终于有了曾经的光彩。

成语身临其境:临:到;境:境界,地方。亲自到了那个境地。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而曹公已临其境。”又如:及至身临其境,只落得“原来如此”四个大字。——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五回

成语四分五裂: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如:《战国策·魏策一》:“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又如: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严复《论世变之亟》

草木春秋读后感_861字

读完汪老的《草木春秋》,我觉得自己太渺小了,就像沧海中的一撷浪花,大漠中的一粒沙石,宇宙中的一株草木。汪老的见识太广博了,人际关系太融洽了。

那泛黄的书页,古朴的气息,规整的文字,质朴的语言,无一不流淌着汪老数年来的智慧结晶。封面上一株草延伸沃野,纵横千里,把我的思绪无尽牵连。这一切都深深吸引着我的灵魂,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理解其中的深刻寓意。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汪老的《遥寄爱荷华——怀念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他们之间有着浓厚的感情,也蕴含了对祖国的思念。汪老与安格尔虽然语言不通,国籍不同,却有着情感的交集,举手投足间洋溢着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共鸣。聂华苓的温柔与周到,安格尔的天真与善良,以及做客聂华苓家的作家的质朴与诙谐,都——其次,是汪老讲述的《故乡的食物》,简直让我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穿越到汪老的时代,品味汪老家乡的美味,领略一下汪老家乡的美景,顺便目睹一下文化大革命的残酷与无情,好让我进一步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汪老以“草木春秋”为题,乍一看,好像是写的植物的变迁。但是,如果你细细琢磨一下,会发觉,写的肯定不止是植物,还有人世的生老病死,社会的更替,以及历史的。

今天,仍是草木变更的年代,春秋更迭的世纪;与昨日相比,今天,早已物是人非。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回溯今年的大雪事件:日本大桥被三米高的大雪拦腰压断,欧洲各国频频告急,渤海冰面持续冻结,航班、渔船纷纷停运——这一切,比起汪老的时代,地球早已不堪重负,各种灾难接踵而至,可怜的人们,终究是自作自受,我惆怅。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草木春秋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比起汪老的时代,也只是没有了文化大革命的批判与干扰,有了富裕的生活,失去的却是永远也换不回来的珍稀草木和没有隔阂的人际交往,我失落。

说实话,我非常向往聂华苓和保罗安格尔的生活,没有喧嚣,没有纷乱,只有夫妻的恩爱与理解,朋友的真挚与融洽,以及老房子的惜惜相伴。感谢汪老的作品——《草木春秋》,给了我灵魂的洗礼,精神的浇灌,视觉的冲击。

成语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如:《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又如:台湾之割,青岛之割,威海之割,接踵而至。——章炳麟《箴新党论》

成语生老病死: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着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又如: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历史,只是侥幸——《圣殿春秋》读后感_877字

文/向威

天读完了《圣殿春秋》三部曲——围绕着王桥大教堂的建立展开的小说,这本书没有魔法和仙灵、没有公主和王子,非常现实地描述了黑暗的中世纪、在那个今人为之充满幻想、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的时代,在本书中得到了真实的还原:

百姓生存艰难、骑士贵族任意妄为,视人命为草芥。

在一座伯爵的封邑,绝大多数平民只能睡在草垛上,没有隐私空间可言,而——上层贵族与教会的战争,永远是以平民的死亡为代价,生,即要交高额税赋、忍饥挨饿;死,却是轻而易举的事。

其中,女性的地位尤为低下。除了成为生育工具、便是沦为妓女,如有敢于追求自由的异类,必会被归类为女巫。如果贵族有兴致,竟然还会要求平民的女儿履行“初夜权”的荒谬职责。

生为贵族之女也毫无安全感可言,作为女主人公之一的阿莲娜郡主,为了追求自由,拒绝了骑士威廉的求婚,最后惨遭轮奸。幸运的是倔强的性格让她几度从垂死边缘挣扎崛起——可惜,她崛起的动机,不是为了自己,而只是为了履行对父亲的承诺,以及养活她的弟弟。

当她成为羊毛商人、生意遭挫的时候,也必须供养自己的骑士胞弟,供养着价格昂贵的战马、供他吃喝用住,而骑士却无需工作。

整本书中,唯一令人有希望的就是思想陈旧、却谨遵教义、善良高尚的菲利普修道院院长,他的虔诚和不屈贯穿全书,成了苦难百姓唯一的救命稻草。

我仍旧有一个消极的想法:菲利普院长的出现是一个侥幸,在他身后,有着无数腐败、无所作为、虚伪堕落的修道院,和贵族一样搜刮民脂民膏、毫不虔诚、公饱私囊,凭借其一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一个时代。

尽管这本书的结局是教会拥有了批判国王的权利,可是,未来,同样不是留给人民的。

如果没有菲利普院长的虔诚呢?如果一座教堂的建立只是为了借神圣之民,将恐惧和敬畏植入人民心中,使得他们更好的服从呢?

剔除了这本书中一个美女和充满灵性的年轻建筑匠的爱情、性爱描写的那些“装饰”,你看到的才是赤裸裸的现实,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的现实——美好,是不属于黎民百姓的。

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还有一丝丝希望的时代。

别忘了,我们都只是平民。

成语轻而易举:轻而易举[qīng ér yì jǔ],意指重量轻而容易举起。形容非常轻松,毫不费力。语出宋·朱熹《诗集传·卷一八·大雅·烝民》。[源]宋·朱熹《诗集传·卷一八·大雅·烝民》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我於是谋度其能举之者,则惟仲山甫而已,是以心诚爱之,而恨其不能有以助之。盖爱之也,秉彝好德之性也,而不能助者,能举与否,在彼而已,固无待於人之助,而亦非人之所能助也。至於王职有阙失,亦惟仲山甫独能补之。盖惟大人然後能格君心之非,未有不能自举其德,而能补君之阙者也。[典故]“轻而易举”意谓重量很轻,可以非常容易地举起来。其实早在汉代王充《论衡·状留》中即有“枯而轻者易举”这样的句子,但“轻而易举”一语则要到宋代,方见於大儒朱熹《诗集传·卷一八·大雅·烝民》。〈烝民〉一诗据载为尹吉甫所作,内容为称扬仲山甫的美德。仲山甫是西周宣王时的大臣,德行很高,〈烝民〉诗中描述他“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也就是说他的性格刚正不阿,行事极有原则,软硬都不吃,只以正道为依规,不会去欺悔弱势,也不会畏惧强权。诗中接着又说:“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輶”是轻的意思,“鲜”则是少的意思,朱子解释此段诗义说:“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我於是谋度其能举之者,则惟仲山甫而已。”意思是:人们多以为行有德之事是很容易的,但却很少有人真的能身体力行。我想了想,恐怕真只有仲山甫确实做到吧!朱熹话中的“轻而易举”,即用来形容非常轻松,毫不费力。

成语德輶如毛:德轻得象羽毛一样。指施行仁德并不困难,而在于其志向有否。如:《诗·大雅·丞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又如:‘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 ——《诗》曰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