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包含读《陶行知教育名言》有感、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821字)等800字、1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3篇,供您参阅。
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_821字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我们学校里也常看到这句名言。作为一位教师,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我有几点体会:
一、陶先生是热爱学习的楷模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首先要教己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陶行知是热爱学生的典范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热爱学生,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志针确是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可见一般。
成语平易近人: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如:《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又如:凡昌黎(韩愈)与东野(孟郊)联句,必字字争胜,与他人联句,则平易近人。——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三
成语活到老,学到老:指人一生虚心好学。如:老舍《老舍短篇小说选·后记》:“人是要活到老,学到老的,今天能看出昨天的缺欠或错误,正好鞭策自己努力学习,要求进步。”又如:他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的榜样。
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_1037字
阅读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名著,读到了先生的一些随感和名言。他的某些话,真的触到了我的神经,撞到了我这个21世纪教师的“麻木”的灵魂。最令我感触的不是他的教育理论,而是他热烈美好的教育梦想。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从生,人人有得呼吸。”看这种热情,看这种豪情,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的自信,对教育的希望。这样的感情,我们不是没有,只是大家都把它埋在心里,我们不敢相信我们的教育有这样的威力。我们缺乏陶先生这种“脱离现实”的傻气和呆气。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教师,教育,承担着如此重大的责任。这种强大的责任感,常常会成为巨大的动力。不要时时刻刻清楚地注意着我们的压力。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很丰富,历经百年,有些仍然光芒璀璨,对现代教育仍有重大意义。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其实关于教育,陶先生曾多次提到一个“真”字,我特别喜欢这句。
“心心相印”,多么好的字眼。谁曾料想,原来师生关系竟然可以用这样的话来形容,师生会有这种境界吗?我觉得其中最重要的是一个“相”字,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只有有了这个“相”字,才会有合力出现。不仅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我们在与学生相处的方方面面,我们都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我们常常低估看了他们在各方面的潜力和能力。我们总是说父母娇惯了孩子,其实我们自己,也在不知不觉的娇惯着我们学生。未来老师帮他们设想好,知识做到烂熟灌给他们,习惯是我们日日要给他们做的必修课,计划老师帮你做好,规矩老师给定好,有麻烦老师帮你处理好,有烦恼老师帮你开导。反过来呢?学生不需要做任何事,不需要思考,不需要理解,不需要关心任何人。
包括他们自己。这样的学生很可怕,离开父母和老师的庇佑就会如怒海一叶;要么无爱,他们不懂得给予为何物,这样的人一生将永远是孤岛一片,毫无意义。我希望我学生要跟我一样,要关注自己,要爱护自己,要为自己理想挥汗;要关注别人,要爱护别人,要为别人的快乐付出。同时也告诉他们,老师不是神,也是他们身边的别人,也需要他们的关注他们的爱护。同他们需要老师一样,老师同样需要他们。不知道学生会不会理解,但是我会去尝试,让他们理解老师与学生间的“真”,理解人生中不可缺的“相”。
成语心心相印:心心相印[xīn xīn xiāng yìn],意指指禅宗修行者,师徒不须经由文字、言语的传达,即能两心契合,互通禅理。语本《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後用“心心相印”比喻彼此心意互通。[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印着空,即印不成文;印着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异;能印所印,俱难契会,故得者少。然心即无心,得即无得。《祖庭事苑·卷八·心印》达摩西来,不立文字,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典故]佛教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认为禅理不可言说,而断际禅师的《传心法要》就是延续此说。他强调在禅理的实践中,心就是本体、核心,是众生本来就具有而永不变易的佛性;禅修的目的在於保住本心,不起妄念,不假外求。他还特别强调实际生活中“心即无心”的道理。在一切行住坐卧中,但求无心,即不起妄念,这就是佛心了。因此修行时,不须透过语言、文字,以己心和佛心相印证,领悟佛的真理,就是“以心印心”了。後来“心心相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也用来比喻彼此心意互通。
成语行住坐卧:指一举一动。如:《大承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行住坐卧,受诸苦恼。”又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你只看那猴儿,无论行住坐卧,他总把脑袋扎在胸坎子上,倒把勃儿扛起来。”
陶行知教育名言读后感_2414字
读《陶行知教育名言》使我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教学研究有了一些了解,在认真地读了这本书以后,让我更走近了先生。在认识先生的同时,让我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大洗礼。让爱伴随“爱扬一片天,情铺万里路”是现行教师传道、授业的标尺及写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一、让爱时刻伴随孩子生活中
引导孩子们在认识周围社会和大自然的同时,去体验一种叫做“爱”的情感因素,而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孩子渐渐懂得了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生活……四年级教材中,“主公让我推荐能替代我的人,事关国家安危,我不能不慎重。我只是想,朝中的人哪个有军事才能,可以担当重任,我压根儿就没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这是祁黄羊对仇家包容的爱;“萨沙朝着蔷薇花丛走去。他掀起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这是萨沙对花草的爱;“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妈妈会高兴的!”这是小女孩对妈妈的爱……当我们阅读这一篇篇充满情真意切的选文时,就感觉是在和文中真诚地对话,像是和一个个聪慧天真、充满爱心的孩子聊天,连我们大人都会被感动,孩子们又总会不喜欢呢?试想,当孩子们天天口里念着这些喜欢的小短文,还用得着来教他们来爱护环境,关心父母吗?课文中那一处处的感动:“当年轻羚羊在空中向下坠时,奇迹出现了:老羚羊的身子刚好出现在年轻羚羊的蹄下,而年轻羚羊在老羚羊的背上猛蹬一下,下坠的身体又突然升高并轻巧地落在了对面的悬崖边,而老羚羊就像一只断翅的鸟,笔直地坠入了山涧。”孩子的感动,孩子的心伤,孩子的惋惜,孩子的哀痛,都是因为那一群群老羚羊义无返顾地牺牲自我,英勇救子的壮举;“3月25日凌晨,叶欣永远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岗位、战友和亲人。”孩子的钦佩,孩子的感动,全是对英雄人物叶欣舍生忘死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鱼,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这样就难免要违犯国家的法纪。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还能吃得上鱼吗?”公仪休的执着,公仪休的廉洁,让学生从此有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如此种种,当我们的孩子面对这些人性化的描述,又怎能不被深深打动?孝敬父母,关爱长辈,珍惜时间,这些品质又何尝不会深深扎根于孩子纯洁的心灵。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生活与教育是同一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也不能脱离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就应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内容应根据生活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对学生我们就应有着无限的耐心,无限的爱心。我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首先教会学生懂得爱、体会爱,以此实现“知识与情感的统一”最终达到对人格的尊重。在饱含爱的德育交往中
1.对学生日常生活的关心。一个学生在学校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教师给予他较多的鼓励、扶持和期待,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即使在困难面前,他也能跨过去。而一个学生如果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障碍时,得到的是嘲讽,那么,这个学生就有可能跨不过去,自尊心丧失。因此我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留意学生言行举止的变化,给予及时指导,使每一个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得到应有的关怀和良好的期待,让学生在多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通过对学生的生活指导,培养其自立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2.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建立学生的人生理想,逐渐引导他们的“知、情、意、行”朝向“止于至善”。在学校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雅致的文化环境中得到精神的陶冶,这也是对学生精神关怀的一个重要方面。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在这样充满爱的生活中让他们不知不觉的接受无痕的教育,把学生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他们在爱中受到爱的教育,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二、让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增强教育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
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出一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学生。其实早在五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这一话题撰文探讨。对于创造教育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教育虽然不能创造什么,但是“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对于如何开展和实施创造教育教师更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途径应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个人物或同一件事在不同人眼里就会有不同的体会。如对于《沙漠中的绿洲》一文中,就有同学提出为什么阿拉酋人不搬家,这样不是更节省人力物力吗?他们肯定很傻!我没有发表意见,只是让学生再读课文,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学生就有了自己的解释——是舍不得自己的家园;是不愿向恶劣的环境低头……
事实表明,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陶行知指出,老师要把自己摆在儿童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让他们把不同的看法、独特的见解都表述出来,从而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小孩子是有力量、有创造力的。需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主张进行“五种解放”,把学生的自由还给孩子:一解放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四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有时间到大自然大社会获取更丰富的学问;五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够有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实施创造教育需要充分的营养,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才能从事于高级的思虑追求。需要因材施教在民主的条件下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将永远牢记陶先生的教诲,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
成语止于至善: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如:《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如:革命无止境,倘使世上真有什么“止于至善”,这人间世便同时变了凝固的东西了。——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成语彻头彻尾:彻:通,透。从头到尾,全部,十足的意思。如:宋·朱熹《答胡季随书》:“近日学者说得太高了,意思都不确实,不曾见理会得一书一事,彻头彻尾。”又如:他是个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