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读后感6篇900、10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5 23:59:31百科知识库

《亲爱的》读后感6篇900、1000字

本文整理了读《亲爱的》有感、《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935字)、《我亲爱的甜橙树》读后感(961字)、亲爱的安德列读后感(1006字)、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22字)、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1022字)、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1052字)等900字、10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6篇,供您参阅。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_935字

断断续续地在三天内把《亲爱的安德烈》阅了一遍。阅读前,恰好有位老师朋友把它推荐了一下,于是在看见推荐书目中,选择了它。

十八岁,是青春的最活跃的时候,人生的花季。有人在经历着高考的烘烤;有人面对着社会的考验;有人开始对国家民族——这一更高层,进行质疑或服从,进一步与这更高层进行接触;有人在父母之间徘徊,争执不停……

龙应台,她也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对于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她感到了陌生,他不再是以前那个安安了,如同不认识的陌路人,不知道他的感受,不懂他的思想。在代沟面前,她选择了沟通,用书信与安德烈沟通,如同笔友,一封封书信,搭建起了他们彼此心的桥梁,他们开始互相认识,看见那个内心的他。我为龙应台迈出的那一步感到欣喜,为安德烈的配合感到惊讶。

如今,我们生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在被科技产品包围的地球,一个e—mail便可与地球上另一边的人聊天,写信几乎没人会做。而我,恰恰喜欢这一传统的方式,喜欢自己坐在窗台上,静静看着别人的来信,揣摸着写信人的语气,嗅着遗留在纸上的香气。喜欢把自己的心意书写到纸上,怀着满心期待,静候下封信的到来。和电子邮箱不同,书信所带来的内容是不同的,可以从一笔一划中猜测着她的情绪。尽管有人会对我一个90后的女生这一传统行为感到多此一举,为此只能一笑而过,从未尝试过通信的人,又怎会了解其中的精髓呢?《亲爱的安德烈》中既含有龙应台和安德烈的书信,又含有他人的来信。

不仅有安德烈与母亲间的问答,有家人之间的聊天,对其他文化的看法,对国家的见解,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感悟,也间接反映了各地方的不同文化差异:香港人快、赶,没有时间驻足停留,大学生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台湾较多咖啡店,人们比较多时间在一个地方停留,做自己的事情;德国较多酒吧,德国人较豪爽,热情……真的非常羡慕安德烈,有如此可以说话的母亲,分享着自己的想法,并得到支持与鼓励,不用害怕被责怪质疑,被当作笑话与他人“分享”。或许正是因为这点,促使安德烈与母亲间的通信来往无阻。

一封封家书,寄托了母亲的牵挂,表达了儿子的想法。很高兴,安德烈在路上一直有人同行,不知,再等两三年后的我,会不会也选取这独特的方式,来与家人沟通呢?

成语日新月异: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如:《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如:教授之术,亦采法列强,教科之书,日新月异。——清·吴趼人《痛史·原叙》

成语多此一举:举:行动。指多余的,没有必要的举动。如: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四回:“寅兄盛情,多此一举。”又如:问起北京人来,只知道《三侠五义》,而南方人却只见有曲园老人的改本,此老实在可谓多此一举。——《鲁迅书信集·致胡适》

《我亲爱的甜橙树》读后感_961字

《我亲爱的甜橙树》是巴西的作家若泽对自己童年的阐述,这是一个温柔而让人心碎的真实故事。在巴西的黑人阶层,孩子们不会有圣诞的礼物,生活仅是无趣,许多人因此放弃生命。泽泽代表着他们的希望,一个认为活着有意思的孩子。

泽泽是个爱幻想,爱发现的孩子,他把甜橙树当成自己的朋友,给他取名,和他一起唱歌跳舞,和他一起探索“新大陆”。在他们一家因为还债而不得不搬进新家时,泽泽知道“贫穷伸出干枯的手指”,于是泽泽又背起自己的擦鞋箱。泽泽有一个弟弟,叫做路易斯,泽泽很爱他,因为路易斯很乖,简直是个天使。泽泽把自己心爱的“月光马”送给了路易斯,让路易斯有圣诞的礼物。泽泽很调皮,以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是魔鬼的儿子。”一旦他的家人发现他干的“好事”,就会用一顿揍来收场。泽泽认为自己太坏了,却又管不住自己。父亲下手重,在剧烈的痛苦下泽泽对父亲毫无好感,甚至恨他。突然,一个葡萄牙人瓦拉达雷斯.曼鲁埃尔出现在泽泽的生命中,这个葡萄牙人对待泽泽总是温柔和善,甚至让泽泽叫他老葡,这让泽泽倍感亲切。当泽泽伤心时,老葡总会想着法子哄泽泽,逐渐的,泽泽从老葡这儿感受到了温暖的父爱。一天,泽泽在家里唱着从叫卖歌篇的阿里奥瓦尔多那里学来的歌曲,突然,父亲因为这些歌词而用带铁链的皮带把泽泽抽得昏了过去,泽泽差点儿因此丧失生命,也差一点儿躺到“曼加拉迪巴”号(火车名)的下面,泽泽说,“这是刻骨铭心的一顿打。我要杀死父亲,当我的心里停止爱一个人时,那个人就会在我的心里慢慢死去。”当泽泽养好伤后,却发生了两件几乎让他失去生活的希望的事:老葡的车被“曼加拉迪把”号压扁了,甜橙树也要被砍掉了。泽泽哭着求天使能在乎他一回,把老葡和甜橙树还给他。泽泽大病了一场,病得几乎要死了,但老天并没有做带走泽泽的决定。迷迷糊糊的泽泽梦到了甜橙树,他想要和甜橙树告别了,在梦中,甜橙树被“曼加拉迪巴”号压倒了。醒来后,姐姐把甜橙树开的第一朵花给了泽泽,泽泽知道甜橙树已经失去了魅力,它用代表成熟的花献给泽泽。泽泽是个早熟的孩子,那时,他只有5岁。悲伤的童年并没有给作者留下太多阴影,因为他是勇敢的,他愿意从容面对,他也想用这本书纪念疼他的姐姐(终年24岁)和他最疼爱的弟弟(终年20岁)。最后我想用作者的一句话作结尾:“人的心是很大的,放得下我们喜欢的每一样东西。”

成语迷迷糊糊:使人混乱烦躁迷惑不清,使浑浊不清。如:曾朴《孽海花》第12回:“车门已硼的关上了,弄得彩云迷迷糊糊,又惊又吓。”又如:我喝酒之后头部一直是迷迷糊糊的。

成语刻骨铭心:铭刻在心灵深处。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如:唐·李白《上安州李长史书》:“深荷王公之德,铭刻心骨。”又如:万望太尉慈悯,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铭心,誓图死保。——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回

亲爱的安德列读后感_1006字

《亲爱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合着的一本书,书中摘录了一位母亲与她的儿子透过信件来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岁时,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于是,这对母子暂时的分开了,等到卸任再回儿子身边,安德烈已经是一个小伙子了,龙应台发现,四年间,儿子长大了,母子间却多了一堵无形的墙,如往往在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双方多次出现分歧,龙应台感到儿子变了,他们是不一样的两代人,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的时刻,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世界、心灵,龙应台“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岁的儿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安德烈向母亲这样写道:”妈妈,你跟我说话的语气和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明白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舍‘”,书中不乏这样的片段,语言犀利,点名了安德烈不期望妈妈还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期望自己能独立,能长大。提高执行力

就在我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个的例子。我的一个好朋友——××,平时在学校里学习成绩很优异,是他们班的班长,是一个有个性,有创意的女生,在他们班,她很受同学们的欢迎,有个性多的好朋友,活泼又开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沉默不语,每一天回到家就埋头写作业,把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喜爱和家人交流,把心灵的窗子也关得紧紧地,似乎不想让一丝阳光照射进来。在家中不喜爱和父母倾谈,她总是说与父母没有话题可聊,但是和我在一齐时,她就有说不完的话题:学校发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状况、她在学校的表现等等。之后,我与她进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的爸爸又经常出差,因此没有时刻与爸爸妈妈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区别的,我喜爱倾诉,总觉得快乐的事情就应与每个人分享,因此,我是很喜爱和爸爸妈妈聊天,他们知道了我的状况,也会很快乐,这就让我感受到父母其实很关心我,她们在倾听我的话,我们在一齐学习,他们在陪伴我成长。而婷婷不喜爱与父母交谈,觉得自己与父母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正因此刻的青少年都比较新潮,对网络的词汇比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儿女到底喜爱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儿女又总是说些网络潮语,就导致家长和儿女只见没有共同语言,××的内心也就更加封闭了。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_1022字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振聋发聩的彻悟,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书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再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学、没完没了地做作业、上不完的各种补习班……,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惬意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来安慰他,而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时,却往往收获的是家长和老师的联合斥责;安德烈成功时,妈妈、弟弟和朋友会为他送去衷心的祝贺,但我们取得的成功却永远是理所当然,不足为奇,甚至在老师和家长眼睛里永远是那样微不足道,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这难道就是东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吗?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可以剥夺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们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们也能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读这本《亲爱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们快乐的生活,学学龙应台那样贴心的母亲,把你们严肃的爱变得温情一些,把你们古板的关怀变得更加亲切一点,给我们一点柔美的微笑,给我们一点应有的尊重,那样,你们的孩子,你们的学生一定会变得比现在灿烂很多,很多!

成语丰富多彩:采:通“彩”,颜色,花色。内容丰富,花色繁多,形式多样。如:秦牧《艺海拾贝·“果王”的美号》:“而在具体主题、内容、体裁、手法上,却完全可以是丰富多采的。”又如:春节期间的文艺节目丰富多彩。

成语十万八千里:形容相距极远。也形容差距很大。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十三:“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十万八千里。’”又如:编著历史的人,说那是老袁有意指使的,固有事实相去十万八千里。(冯玉祥《我的生活》第十四章)

亲爱的汉修先生读后感_1022字

坚持的魅力

还记得二年级时,我第一次在我家书柜里发现《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当时我只是觉得这个书名挺有趣的,就翻开看了起来。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觉得里面的故事一点意思都没有,就是写信、写日记,写信、写日记……而且这些信和日记写的都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就像一杯白开水。可这次当我再看这本书时,我却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原来我觉得平淡无味的语言,现在读着觉得特别真实,鲍雷伊的喜怒哀乐都展现在我的眼前。书中“午餐袋之谜”让我觉得有趣;鲍雷伊父母离婚后,他爸爸来看他的场景让我感动;书信中鲍雷伊每一次署名的变化,又让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在这本书里,我很佩服汉修先生,他让鲍雷伊通过写信的方式,爱上了写作。我更加佩服鲍雷伊,虽然他开始也不太情愿写日记,但还是坚持下来了,一直坚持以假装自己在和“假”汉修先生写信的方式写日记。

鲍雷伊不但在写日记这件事上坚持不懈,在“午餐袋之谜”中也让我看到他的坚持。他的午餐袋里总有些好吃的东西,可常会被别人偷走。这让鲍雷伊很气愤,他想了很多办法:如上学途中就把午餐吃掉,但是到了下午就很饿了;在午餐袋上写个假名,不久也被识破了;更夸张的是他用大捆胶带把午餐袋封起来,最后差点连自己都没吃上饭……虽然这些办法都没有成功,但他没有放弃,继续想办法做防盗警报器……

这学期谢老师让我们写“侃侃”,每天记录生活中的小事。一开始我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没写几句就没话可说了,好几次还拖拖拉拉没有完成。看到别人的“侃侃”写得那么真实生动,还有些同学坚持写了一段时间,得到了爆炸星,直接升级为班级小写手,我可羡慕了!

我也想升级,我也希望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表扬。妈妈说,你看鲍雷伊是怎么做的?我恍然大悟,我也找一个假汉修先生给他写信,把文字写在纸上,就有种跟远方的朋友对话的感觉,那一定是件很好玩的事情。鲍雷伊能坚持下来,我也要努力坚持下来。

好几次写侃侃我都感觉无从下笔,妈妈说我没留心生活。于是,上体育课时,我细心观察身边的同学;午餐时,我也在搜寻写作素材;课间,我会回忆一天中哪一点最值得记录……

就像《犟龟》中的那只意志坚定、不达目标决不言弃的小龟一样,我每天都认真完成侃侃随笔。渐渐地,我写侃侃的时候不再需要抓耳挠腮了,文笔也越来越流畅了。坚持真的很难,但坚持的魅力也是无穷的。也许在追寻理想的过程中,会遭遇讥讽,也会有热情的挽留,有不屑一顾的眼神……但只要“一直在路上”就会离梦想越来越近。

成语抓耳挠腮: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如: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又如: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成语拖拖拉拉:以拖延为特征的行动、习惯或性格。如: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又如:我喜欢你这种拖拖拉拉的性格。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_1052字

《亲爱的安德烈》这封家信,读来使我觉得受益匪浅。

首先,从作者的角色看,这是由一本母子书信集结而成的家书。这封家书中既有对儿子成长到18岁的紧张,也掺杂着为儿子独立生活状态的担忧,而这也正是诸多家长们在孩子来到成年阶段的一种巨大改观的普?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2/323577.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榈木诺男睦碜刺?/p>

家长们如果阅读过此书,正好有助于自己了解此时正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的心理状况,也明白了父母这个经常目送着孩子的背影去幼儿园,小学,中学之后愈来愈小的身影,终究要离开父母和家庭,回到他该回到的社会当中去。原来,父母的职责就是让儿女丰满了翅膀飞到远方去。如果看来,似乎有种戚戚然的感觉。原来,生养一场,就是为了有朝一日的分离!

其次,母亲的视野很是开阔。自小的母亲是一个小镇上成长起来的,具有一般女孩儿的特征,但是她却有改变城乡差异、贫富差异的志向,这个动力使得她努力向前,不计其他。所以后来的穿衣的简朴,与儿子穿衣时间的不对等也是母子之间的消费与时间的差异,正是这些个差异才有沟通的必要,也才有个性的特点。他的母亲是一名教授,作家,也是台湾的一名政要。无论是从学识上,阅历上,眼界上,视野的宽泛上,都是不得不说是一流的,远见卓识的,这也为安德烈提供了足够的成长的精神动力支持,强大的社会背景支持和心理动力支持。

再次,母亲能一贯拥有悲天悯人,同情人的情怀。这也是影响儿子的因素,我想这也是安德烈成长的养料,孩子的身上势必要烙印有母亲的痕迹,安德烈也是如此。尽管他与母亲从一些心理角度来讲,对一些事物的认同同母亲不一致,比如,穿衣的品味认同,对垃圾的理解认同,对香港的品味与德国品味、自由的认知的不同,但是他的其他方面也还是与母亲有相通的地方。比如,对事物,对战争的认知等有自己独立的方法,也有与母亲相似的认知。

由此,我想到了一本书的名字叫《发现母亲》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作者王东华,著名经济学家刘伟在序言里说:没有贵族的母亲,哪来富有贵族精神的孩子。不错的,孩子受母亲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安德烈与龙应台。

同样的,作为母亲,我们身上缺失了什么,在孩子不与我们沟通交流时,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生长规律的角度来探察孩子的细微变化,是否能通过一种可以沟通的方式来与正处于关键期的孩子沟通这个世界,这些个影响孩子生命的事物呢?我想,这也是诸多家长和孩子的心声吧!

感谢龙应台,感谢安德烈,令人读后有所启迪。但愿天下的父母,均能智慧地找到一条不让自己苦恼的、适合自己和孩子之间沟通交流的一个出口、一种方式来。像龙应台这样。

成语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如: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又如:君生平绝口弗谈政治,独其悲天悯人之怀,流露于不自觉,有如此者。——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成语有朝一日:朝:日,天。将来有那么一天。如:唐·坎曼尔《诉豺狼》诗:“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又如:有朝一日,我出矛庐指点世人迷,凭着我剑挥星斗,我志逐风雷。——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一折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亲爱的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