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低碳成为现代人的共识的时候,那么,就有一个现实而直接的问题放在我们的面前:我们的生活,从哪个环节步入低碳?于是,“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的理念就成为了上海这个城市,这个城市的居民,步入一个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切入口。如何处理家庭的废弃物,或者说得通俗点,如何处理您家的生活垃圾?就直接摆在我们的面前。
其实,在多年以前,不少上海市民有垃圾分类的习惯,旧报纸,甚至牙膏皮、女孩剪下的头发,吃剩晒干的肉骨头、甲鱼背壳、晒干的鸡素分门别类,体现出主妇的勤劳与节俭。本次调查显示:有59.9%的受访者表示,会“把旧报纸、塑料瓶回收,其他扔掉”;有27.4%的受访者会把“所有垃圾放塑料袋扔掉”;值得欣喜的是,有12.7%的受访者表示,会“自己分类、分门别类处理”。
有意思的是,本次调查显示,在这次推出的表示不同垃圾的标识中,受访者对可回收垃圾标志的识别率最高,达到51.7%;对不可回收垃圾标志的识别率为23.6%;废电池回收标志,只有18.6%的市民回答正确。
生活垃圾还会进行第二次分类。那就是物业公司的垃圾清理者,以及垃圾堆场的“拾荒者”,他们在居民分拣出最有价值的废弃物以后,再次挑选还有价值的东西,他们是简单的规模效益。然后,剩下的是没有直接价值的真正的垃圾,包括不少有害垃圾,对环境的伤害也最大,处理这些垃圾,投入的成本巨大而收益最小。说到底,这些垃圾就是由纳税人来承担,由整个社会来承担。家庭生活垃圾,不是个人家庭的事情,而是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社会必须面对的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