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巴戟

医药知识2023-02-02 19:03:29百科

海巴戟

概况

异名:水冬瓜、椿根(《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为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海南巴戟的干燥根。

原植物:海巴戟Morinda citrifolia L.

形态:灌木至小乔木,除叶片下面的脉腋有束毛外,全部无毛;小枝粗壮,钝四棱形。叶对生,矩圆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长10~25cm,顶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宽楔尖;叶柄长5~12mm。花序单个,常与叶对生,球形,稀长椭圆形,长1.5~2.5cm,总花梗长1~2cm;萼筒长约3mm,萼檐截平;花冠白色,漏斗状,长1.2~2cm,裂片5,披针形,长5~8mm;雄蕊5,稍伸出。聚合果长卵形或球形,长2.5~4cm,有时下部的小核果宿存的萼檐扩大或叶状。花果期1~7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242页.图5897)

生境与分布:为一海岸植物。分布于中国台湾、海南、广东西沙群岛。斯里兰卡、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

全植物主要含蒽醌类化合物,巴戟醌(Morindone)0.5%,茜根定(Rubiadin)、茜根定-1-甲酯、茜素(Alizarrin)、去甲虎刺醇(Nordammacanthol)1.7%[1]、虎刺醇(Damnacanthol)、柚木醌二酚(Soranjidiol;1,6-二羟基-2-甲基-蒽醌)[2]、3-甲基-6,8-二-甲氧基-蒽醌-5-鼠李糖-葡萄糖甙[3]。根中还有一种蒽醌化合物1-甲氧基-3-甲基-8-羟基-蒽醌[4]。车叶草甙(Asperulo-side)、己酸、辛酸、乌苏酸[5],葡萄糖,β-谷甾醇[6]

附 海巴戟种子中含有6.8%的蓖麻油酸(Ricinoleic acid)[7]

参考文献

[1] J Sci Ind Res 1961;20B:331。
[2] Aust J Chem 1962;15:332。
[3] Indian Chem Soc 1977;54(4):429。
[4] Curr Sci 1989:58(5):249。
[5] Planta Med 1979;36(2):186。
[6] J Chem Soc Pak 1980;2(2):71。
[7] J Oil Technol Assoe India 1989;21(2):26。

本文标签: 海巴戟  药性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