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棕树皮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基源:为棕榈科棕榈属植物棕榈的叶鞘纤维。
原植物: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Hook.f.)H.Wendl.(Camaerops fortunei Hook.f.;Trachycarpus excelsus Wendl.)
余项参见“棕树心”条。
生药采集:全年可采,一般多于9~10月采剥纤维状鞘片,除去残皮,晒干。药材产于江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鉴别:棕榈皮的陈久者,称“陈棕皮”。将叶柄削去外面纤维,晒干,称“棕骨”。多取自破旧棕床的废棕绳,称“陈棕”。
陈棕皮为粗长的纤维,成束状或片状,长20~40cm,大小不等,色棕褐,质韧,不易撕断。气无,味淡。棕骨又名棕板,长条形,长短不一,红棕色,基部较宽而扁平,或略向内变曲,向上侧渐窄而厚,背面中央隆起,成三角形,两侧平坦,有厚密的红棕色毛茸,腹面平坦,或略向内凹,有左右交叉的纹理。撕去表皮,可见坚韧的纤维。质坚韧,不能折断,气无,味淡。
陈棕为破碎的网状,色深棕,粗糙,质坚韧,不易断,气微,味淡。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鞣质[1]。
附 从茎得到薯蓣皂甙(Dioscin)、重楼皂甙b(Pb)(参见棕榈叶)和甲基原薯蓣皂甙(Me Protodioscin)(1)[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295。
[2] Chem Pharm Bull 1984;32(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