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椿白皮
名称出处:《食疗本草》
概况异名:香椿皮(《经验方》),春颠皮(《分类草药性》)。
基源:为楝科香椿属植物香椿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香椿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有3种,都可作药用。
原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Cedrela sinensis A.Juss.),又名猪椿(《孟诜》),椿(《唐本草》)。
历史:《唐本草》首载,“椿木叶”与樗木根合条(樗木又名臭椿)。吴其浚曰:“椿《唐本草》始著录,即香椿,叶甘可茹,木理红,实俗名红椿”。据《植物名实图考》之香椿图,应认为是本种。
形态:落叶乔木,高10~15m;树皮赭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干时红褐色,无毛,具皮孔。双数羽状复叶,长30~50cm,有特殊气味;小叶10~22,对生或近对生,纸质,卵状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8~15cm,宽2.5~4cm,基部偏斜,先端尾尖,边缘有疏锯齿或稀全缘,除背面脉腋偶有束毛外,两面无毛。圆锥花序顶生,无毛或被小柔毛;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深褐色,先端开裂为5瓣,果瓣薄;种子上部有膜质翅。花期6~8月,果期10月以后成熟。(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73页.图2876)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谷、溪旁或疏林中,常栽培于村旁或庭园中。几分布于中国各地。朝鲜也有。
生药采集:全年均可采收,但以春季水分充足时最易剥离。干皮可径从树上剥下;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棍轻捶之,使皮部与木部松离,再行剥取;并宜仰面晒干,否则易发霉变黑。药材产于陕西、四川、湖北、贵州。
鉴别:椿根白皮块状或长卷形,厚薄不一,外表面为红棕色,内表面有毛须。质轻松,断面纤维性。气微,味淡。
椿木皮又名春尖皮,树皮长片状,外表面红棕色裂片状,有顺纹及裂隙,内表面黄棕色,有细皱纹。质坚硬,断面显著纤维性。稍有香气,味淡。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树皮含川楝素(Toosendanin)、洋椿酮(Cedre-lone)、甾醇、鞣质。
参考文献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研究.第1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