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莪吉秀
名称出处:《中国民族药志》
概况异名:美丽风毛菊(《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基源:为菊科风毛菊属植物美丽风毛菊的根或全草。
原植物: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superba Anthony
历史:莪吉秀现为次常用藏药。中国现存最早的藏医药文献《月王药珍》,为唐朝哈洋马哈也那和毗鲁札那合著,刊于公元720年,以及玉妥·云丹贡布编写的《四部医典》,刊于公元748年均已收载。清朝(1835年)藏药学家帝玛·丹增彭措著《晶珠本草》,有详述。1990年出版的《中国民族药志》第2卷亦有收载。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17cm。根茎粗壮,稍木质化,颈部密被多年宿存的干膜质残叶柄。茎直立,具纵棱,被白色长粗毛。基生叶莲座状,基部楔形下延成柄,叶片长圆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19cm,宽1~3cm,顶端急尖,边缘疏生刺状小齿及白色睫毛,两面被长粗毛,背面中脉处更密;茎生叶1~5,向上渐小,线状披针形,长2~4cm,宽2~5mm。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总苞钟状,直径约4cm,总苞片3~4层,外层的卵状披针形,内层的线状披针形至线形,紫色或边缘紫色,顶端渐尖;全为管状花,两性,紫色,顶端5裂,裂片线形,长约5mm。瘦果圆柱形,长2~3mm,无毛;冠毛污白色,外层短,糙毛状,内层羽毛状。花果期7~9月。(图见《中国民族药志》.第2卷.415页.图383)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500~5000m的高山草甸或草坡。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云南和西藏。
生药采集:10月采挖根,洗净,晾干。
化学性质含黄酮类[1],氨基酸[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56。
[2] 中草药通讯 1973;(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