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花蚁虫
名称出处:《云南中药》
概况异名:黄蚂蚁(《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皮肤科》)。
基源:为隐翅虫科毒隐翅蛾属昆虫多毛隐翅虫的新鲜或干燥全体。本属中国约5种。
原动物:多毛隐翅虫Paederus densipennis Bernh
形态:形如蚂蚁,全身散生褐色毛。鞘翅基长方形,颜色深蓝或暗绿。触角丝状,末端暗褐色。小腮须由3~4节组成,第4节甚短,末端成疣状,亦呈暗褐色。后头呈颈状,头及尾端之两节为黑色。前胸背板稍呈卵形,其腹面及足皆为赤褐色。
生境与分布:多生活于田边,沟旁及玉米根周围。中国各地几乎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夏、秋季捕捉,处死晒干或鲜用。
药性性味:有毒。
功效: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神经性皮炎,癣疮,瘜肉。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有毒,不可内服。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云南中草药》:“治神经性皮炎,癣疮:取活花蚁虫适量,以75%乙醇浸泡3日后,取浸液涂患处,每隔7天涂一次。” 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皮肤科》:“治神经性皮炎,取活花蚁虫去头,挤去内脏浆汁涂患处,6~8天涂1次。涂后4~6小时,患部皮肤有刺激性疼痛,继之红热,形成丘疹性皮炎,再敷磺胺软膏,2~3天结痂,4~5天脱痂,皮肤光滑柔软而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