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丁榔皮
名称出处:《陕西中草药》
概况异名:松杨木皮(《纲目拾遗》),丁木树、白对节子(《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山茱萸科株木属植物株木的树皮。梾木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22种。
原植物:梾木Cornus macrophylla Wall.
历史:丁榔皮原名松杨木皮,始载于《纲目拾遗》,云:“松杨木皮味苦平无毒,主水痢,不问冷热取皮浓煎令黑服一升,生江南林落间,大树叶如梨,江西人呼为凉木,松杨县以此树为名也。”所云即为本种。
形态:落叶乔木或灌木,高4~15m。树皮粗糙,黄褐色,有不规则的裂纹,一年生枝赤褐色,疏生柔毛,有棱。单叶对生,叶柄长1.5~4cm,肥厚;叶片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8~16cm,宽4~8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下面有白色贴生短柔毛,并有乳头状突起,全缘.侧脉5~8对,弓状弯曲,沿叶脉有淡褐色贴生短柔毛。聚伞花序集成圆锥状,长8~9cm,宽9~12cm;花小,白色至黄色;萼齿三角形,外面有柔毛;花瓣4,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雄蕊4;子房下位,花柱短,棍棒状,宿存。核果球形,蓝黑色。花果期6~9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586页.图167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850~2000m的山坡杂木林或灌丛中。分布于中国东部、西南地区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
生药采集:夏季剥取较老树枝的皮,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树皮含鞣质8%~20%[1]。
附 叶含鞣质5%~13%[1]。果肉和种仁含油脂。种子含半干性油和异槲皮甙[2]。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植物志.上册.科学出版社,1961:1229,922 。
[2] 浙江药用植物志.下册.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