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紫苏子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异名:任子(甘肃、河北)。
基源:为唇形科紫苏属植物紫苏及野生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
原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及野生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var.acuta(Thunb.)Kudo
历史:参见“紫苏叶”条。《纲目》谓:“……九月半枯时收子,子细如芥子而色黄赤,亦可取油如荏油。”并载:“气味:辛,温,无毒。主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苏子与叶同功,发散风气宜用叶,清利上下则宜用子也。”此记述与现今市场所售紫苏子的形态特征和功效相同。《纲目》还载:“今有一种花紫苏,其叶细齿密纽,如剪成之状,香色茎子并无异者,人称回回苏云。”此系江苏、四川、云南一带栽培的回回苏。Perilia frutescens(L.)Britt.var.Crispa(Thunb.)Hand.-Mazz.,因其叶缘呈流苏状或条裂状,形如公鸡冠,故有公鸡冠紫苏之称,功效与紫苏相同。
余项参见“紫苏叶”条。
生药采集:7~8月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或果穗,阴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洗净,晒干。药材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湖北、河南、山东、江西、浙江、四川、河北、黑龙江,以湖北产量较大。
鉴别
性状:小坚果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0.6~2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棕色网状花纹,基部稍尖,有白色点状果柄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皮膜质,子叶富油质。气微香,味有油腻感。以粒饱满、色灰棕、油性足者为佳。
显微 果实横切面:外果皮覆角质层。中果皮为2~3列薄壁细胞,有维管束散在,其内为一列色素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棕色,其下为一列内果皮异形石细胞,石细胞顶端有8~10个柱状突起,外壁有圆钩状突起。果皮的内表皮细胞壁微木化,有密集的小单纹孔。种皮外层为一列壁呈条纹或网纹增厚的细胞,其下为2~3列薄壁细胞。子叶含油滴。(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36页.图405)
加工炮制:①炒苏子 取净苏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爆裂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②蜜苏子 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苏子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棕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苏子100kg,用炼蜜10kg。 ③苏子霜 取净苏子碾碎,加热,用布或吸油纸包裹,压榨去油,研细。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蜜苏子、苏子霜,密闭,置于阴凉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含脂肪油(苏子油)45.3%,维生素B1,氨基酸类;苏子中含亚油酸42.6%,亚麻酸22.4%[1]。紫苏[P.frutescens var.arguta(Benth.)Hand.-Mazz.]子含有15种脂肪酸,其相对含量较高的为亚麻酸(87.77%)和棕榈酸(9.06%)[2]。
参考文献
[1]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下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938。
[2] 中国药学杂志 1993;28(9):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