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集整理了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407字)等400字、18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3篇,供您参阅。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_407字
本学期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作为我的读书内容。书的封面是黄底红字,翻开一页,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字样。这是多么的鼓动人心啊!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只是原则上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发展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一个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斯大林、毛泽东曾过早地宣布已建成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严重脱离现实,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之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我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的水平。
此次对《哥达纲领批判》的阅读,让我再一次地领略到马克思的缜密的思想和逻辑。在我国正如火如荼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再回首,看看马恩思想对省委大学生的我有着不可个量的意义。马克思的思想永远不会过时,相反的,她早已站在时代的前沿。
成语如火如荼:荼:茅草的白花。象火那样红,象荼那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如:《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缯,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丹甲,朱羽之缯,望之如火。”又如: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报纸上的如火如荼的记载唤醒了他的被忘却了的青春。——巴金《家》六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_413字
马克思报病写下了《哥达纲领批判》这部伟大著作,“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在批判机会主义纲领的过程中,指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战斗纲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预见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国家。”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用极其精练的语言。讲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这个最后的国家形式里阶级斗争要进行最后的决战。”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使自己成为政治上、经济上的主人,才能铲除剥削和压迫的根源,获得彻底的解放。
成语机会主义:利用机会或情况的技巧、策略或实践,特别是很少顾及原则或最后结果。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这种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导,是不是要产生机会主义错误,或者盲动主义错误呢?”又如:你不要有机会主义的侥幸。
成语本本主义:盲目地照搬书本或僵硬地凭上级指示办事,是一种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作风。如: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又如:我们要坚决抛弃本本主义的作风。
哥达纲领批判读后感_1809字
最近我简略地读了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在晚年写的一部伟大著作,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纲领性文献。它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同机会主义的反动纲领的尖锐对立。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而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第一次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阐述——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的观点时指出:在这个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劳动者都应当得到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只有在扣除了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等后,才能从社会获得他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这与资本主义社会最根本的不同是剩余价值的榨取。资本主义中劳动者创造的绝大多数价值被作为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攫取导致了其贫富差距巨大化。
马克思阐述了按劳分配原则是社会主义下占主导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现实中种种因素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于理想化的按劳分配制度仍有所差别。马克思提出的其理论前提是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一般经济条件:建立了全社会范围内统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全社会严格的计划经济等。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共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
从现状来看现阶段并不具备这种理想社会的条件,虽然我国同样也在推崇“按劳分配”制度,但究竟怎样计算劳动力所产生的价值仍值得思考。尤其如今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劳动生产虚拟产品的脑力劳动正逐渐取代马克思所处时代为主的生产出可见劳动产品的体力劳动。并且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马克思所设想有较大差距。因此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在我国只能用间接的方式实现。
总的来看马克思的分配理论设想并不能评价其没有现实意义,如果我们总是拘泥于其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结论不把持住基本原则必然会受到挫折。
和马克思的其他理论一样,我们首先应继承并发扬马克思的思想。分配方式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息息相关。马克思指出不要“把分配当成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也不要“把社会主义描写成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有公有制经济,分配方式也只能采用按劳分配,甚至出现了绝对平均主义,从而忽略了发展生产力才是首要任务。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努力,我国已经成功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相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体现了我国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本所有制的分配原则,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体现。
当然,在这个批判中,马克思还论述了其他的一些东西,例如关于合作社、关于劳动的解放、国家的道德基础、国家制度等等,我也不可能将其一一阐述。在上文中,我只选取了比较重要的方面,就是分配。应该说,马克思在写这部著作的时候,对于德国工人党通过的这个充满投机行为的纲领表达了深深的不满,而马克思所设想的也正是一个全新的不同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思考,从方法论的角度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理论也应该不断创新,只有实现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理论,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由此,对于马克思在《纲领》中对未来社会所做的原则构想,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此构想所反映出来的普遍性,也要看到毕竟当时马克思的构想只是一种理性的推测,并没有现实的实践作为依据。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要求。我们不可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制订一个固定的时间表,也不可能为它的发展设计一个固定的途径和模式。只有从现实国情出发制定现阶段的纲领,扎扎实实地解决好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每个阶段的最低纲领,才能有效地推进共产主义事业。
成语迂回曲折:迂回:回旋,环绕。弯弯曲曲,绕来绕去。常比喻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如:清·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多编数屏,随意遮拦,恍如绿阴满窗,透风蔽日,迂回曲折,随时可更。”又如:打破“围剿”的过程往往是迂回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成语与时俱进: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和发展。如:清·姚鼐《谢蕴山诗集序》:“(谢启昆)才丰气盛,锐挺飙兴,不可阻遏。……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往时鸿篇巨制,人所惊叹以谓不可逮者,先生固已多所摈去矣。”又如: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