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读后感6篇600、700、800、1000、1300、16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20:17:55百科知识库

《窗外》读后感6篇600、700、800、1000、1300、1600字

本文包含读《窗外》有感、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649字)、《窗里窗外》读后感(745字)、学校在窗外读后感(1010字)等600字、700字、800字、1000字、1300字、16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6篇,供您参阅。

窗外的小豆豆读后感_649字

暑假里,我看了日本作家黑柳彻子的著作《窗边的小豆豆》。书中小豆豆的天真烂漫,巴学园的特色教育,尤其是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爱和他对梦想的坚持让我感动。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小豆豆是一颗令老师头疼的“怪味豆”,被学校退学后,来到有着“电车教室”的巴学园。在和蔼的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善良可爱的孩子,并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再见,再见”这一篇。1845年,巴学园起火了,数枚燃烧弹投向巴学园,凝聚着小林校长梦想的巴学园,被熊熊的火焰包围了,整个学校毁于一旦。小林校长静静地站在路上,一边看着火焰舞动,一边对站在一旁的儿子——巴说:“下一次,我们办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呢?”每次看到这里,我都很感动。是的。小林校长对孩子们的爱,对教育的热情比那火焰还要炽热。他的心中仍然充满了梦想和力量,而且后来他一直为他的梦想在努力,从没改变,直到他去世。

我非常敬佩小林校长,他坚守初心,坚持梦想,勇敢地为梦想奋斗。我不知不觉想起了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人人喜欢的主持人。令人惭愧的是,每次上主持课,碰到困难的时候,我总是第一个在困难面前低头,没有勇气面对挫折。读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要想成功地当上一名主持人,我必须改掉自己的缺点,勇敢地面对困难。但愿我也能像小林校长一样,坚持自己的梦想,为梦想而努力。

美好的梦想,必须依靠坚强的毅力去拼搏才能实现,我要让梦想插上拼搏的翅膀,向前奋飞!

成语不知不觉:知:知道;觉:觉察。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如:明·赵弼《两教辨》:“遂使昏愚之徒,听其妖诞,舍正从邪,醉生梦死,不知不觉。尧舜三代以前,未闻有此教。”又如:他的残忍和狠毒,时而不知不觉地在老人面前显露出来。——曹禺《王昭君》第二幕

成语毁于一旦:于:在;一旦:一天。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如:《后汉书·窦融传》:“百年累之,一朝毁之。”又如:百余年辛苦经营的圆明园,毁于一旦,更是令人椎心泣血的莫大恨事。——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窗里窗外》读后感_745字

这本书很厚,400多页但其实文字很大很少,一半都是照片。几十篇文章,我之前全都在网上看过。签名和照片很珍贵,我今天上班时花了半小时翻完,仍然感动。从13岁到现在,我喜欢她好多年了。她的电影伴随着我的成长,她的新闻填充着我的课余时间,因为帮她做网站而让我选择了现在的职业。

现在回头看,我发觉现实中的她跟电影里的她其实很不一样。电影里的她让人痴迷,现实中的她给人启迪。她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

这本书出之前,很多人都在猜测她会怎样写自己的情史。“在情路上我也有过刻骨铭心的苦……再往回看,爱恨情仇,都将变成过眼云烟。”淡淡的一句话,她就这样一笔带过。琼瑶曾经说过:“如果你了解了林青霞的爱情,再看我的书便会觉得索然无味。”1980年春节前夕,林青霞孤身一人前往美国,逃避千夫所指的台湾舆论。随后秦祥林追去了旧金山。接着秦汉也追去了。已经跟萧芳芳离婚的秦祥林在半年之后跟林青霞订婚。数月之后秦汉跟妻子邵乔茵离婚。1984年,林青霞单方面宣布跟秦祥林解除婚约。1986年,她跟秦汉同游东京被拍。1993年下半年,她提携秦汉之子孙国豪出演新片。1994年6月29日,她跟邢李源结婚。此后17年,秦汉无论面对媒体再强烈的追问也不提林青霞一个字。2002年她的母亲去世,秦汉第一时间赶回台北,但最终忍住没去林宅慰问。远在美国的秦祥林则送上花圈。

1994年威尼斯影展,结婚后的林青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爱情是一瞬间的感动,而感情却可以天长地久”。这就是她嫁给邢李源的原因。17年的婚姻,两度传出夫妻关系亮红灯的传闻。我相信无风不起浪,但最终他们依然携手同行。2006年,林爸爸去世,邢生悲痛万分,追悼会上险些跌倒,靠身边的妻子一扶方才站稳。这次演讲,她三次提到我先生,左手的婚戒亦非常闪亮。

成语千夫所指: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如:《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又如:千夫所指,其倾覆可立而期。——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

成语过眼云烟:从眼前飘过的云烟。原比喻身外之物,不必重视。后比喻很快就消失的事物。如:宋·苏轼《宝绘堂记》:“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又如:尽道是用不尽的金银,享不完的福禄了,谁知过眼云烟,容易消歇。——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窗里窗外》读后感_824字

很少看名人的书,这次不知道怎么就买了这么贵的一本书。其实买的时候没看清楚,把林青霞和张曼玉给搞混了,最终书到手的时候,才发现迷糊了。一直觉得,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做好有限的事,如果一个人在某一方面很有能力,很出名,那么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在行了。所以对于跨领域的东西一直都不是很感冒。

文字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矫揉造作,看着很舒服,如同邻家女孩。所以看着一点都不累,图文并茂,阅读速度还是很快的。但,不得不说一些不好的地方,也许就是太过平滑,所以没有留下什么印记,闲着无事到可以排解寂寞。再次就是,名人写的文字,到底不能做到口无遮拦,很多地方,有些话不能说,有些词不能用,多少觉得有些不真实、不透彻。可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如何能让你无拘无束,何况名人已不再是个人的,关系着很多很多利益啊、情谊啊、爱恨情仇,到底还是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林青霞在印象中,就是那个把男人演绎得风姿绰约的女人。她演的男人,没人觉得不是男人,她演的女人,没人觉得不是女人。男女之分,在她面前,好像是那么朦胧、那么迷离。

看了书后,发现,她最出名的电影并不是这些,而是早期的作品,是演女人的。而,她的成名居然是以青春靓丽的形象征服了大众,这是我这个没有看过她早期作品的人无法想象的,哈哈,看来我实在是太孤陋寡闻了。果然,看到的并一定是真实的,不过是些表象的东西。

哦,还要说一说这本书的问题,不关作品本身。书是以红色调为主的,曾经并没有发现,看久了红色,眼睛会发昏,这本书红色太多,太艳,导致眼睛很不适应,当然我并不讨厌这个颜色,只是,在书的纸张上用红色,不是个正确的选择。还有书的油墨味很重,刚开始看的时候,简直就无法忍受,看几页就要歇一歇,离远一点,臭的……也许红色的选择是因为作者自己的喜好,那印刷质量就是出版商的问题了。

总结一下,对于我这个不追星的人来说,这本书不值这个价,虽然书不能用金钱衡量,但就是觉得不值,但也不是一本坏书,闲着时读读,也好。

成语矫揉造作:矫:使弯的变成直的;揉:使直的变成弯的。比喻故意做作,不自然。如:《周易·说卦》:“坎,为矫揉,为引轮。”又如:他们原是好好妇人,却要装作男人,可谓矫揉造作了。——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

成语无拘无束:拘、束:限制、约束。形容自由自在,没有牵挂。如: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此一长生之美。”又如:他放开缰绳,任由枣红马无拘无束和驰骋。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_1010字

文/刘瑜

《学校在窗外》这本书解答了多年来困扰着我的一个问题。

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的角色到底是什么?

曾经因为对于教授”套装知识“的厌恶,更因为痛心于一些孩子们在课堂中迷惘空洞的眼神,怀疑甚至否定过学校教育。那段日子是无比痛苦的,作为教师或者作为一个有情感体验的人,我只有两个选择,或自欺欺人,装作自己依旧是所谓”灵魂工程师“,或麻木地得过且过。然而,内心对于自己工作价值的渴望,也只有在那一段时间里最为强烈。

直到某一天,很偶然读到大江健三郎关于童年的回忆,当时就为之一振,他用童年的故事告诉我们,人需要继承与互动,所以任何孩子都必须去学校。《学校在窗外》中,开篇即用了大江的回忆作引线,立刻就吸引了我。果然,在接着的阅读中,我所寻找的答案渐渐露出水面。黄武雄先生认为,人存在的基本要素是”维生“、”互动“与”创造“,在这三者之中学校教育能且只能着眼于”互动“这一要素,从而”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了解自己,形成自己的人格。

那么,我们一直津津乐道,苦心经营的应对”高考“的教育教学,就是对正常应有的”互动“的干扰,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如果在高一、高二我们的教学就一切像高考看齐,导致的结果将是,学生即使顺利通过高考,也因为接受的大多是支离破碎的”套装知识“,基本没有继承与互动。我们苦口婆心,费尽心机让学生去学去研究考试,实际上除了拆”联结“与”互动“的台,什么也不是。这样的台,高三拆一年,是忍痛、是不得已。整个高中三年一直拆,是残忍、是居心叵测。如果从小学,从初中就开始拆,那简直就是刽子手。

并且,在”互动“这一学校教育任务的前提下,学生就不存在”好“与”差“的差异,存在的只是每个学生与这个世界联结的点的不同,我们教师所作的就是帮助学生找到联结的点。对于所谓的学习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增加课时、多做习题、反复”磨“等方式,都是在其”互动“进行得不顺利的时候雪上加霜,就是屋漏时的连夜雨。学生学习的困难,”常因他的抽象能力未达到他要学的知识所相应的抽象水平“,实现更顺畅联结的方式应该是降低抽象水平,”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这一点其实每个学生是一样的,都有发展”互动“的权利。并不是说,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因为学得好就有机会更自由地发展,学习能力差的就应该被剥夺”互动“的权利,死楸高考。

成语居心叵测:居心:存心;叵:不可;测:推测。指存心险恶,不可推测。如:清·洪楝园《县嶴猿·归神》:“都是这一个狗才设计骗将出来,以为自己富贵之地,是以吾阁部为奇货,居心叵测,天理不容。”又如:他是个居心叵测的家伙,要多加提防。

成语得过且过:且:暂且。只要能够过得去,就这样过下去。形容胸无大志。如: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四出:“孩儿,我听得道你要出外打旋,怕家中得过且过,出去做甚的?”又如:但是吃烟人的脾气,总是得过且过,那一个是真心肯戒。——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一回

《窗里窗外》读后感_1334字

很偶然的知道青霞的第一本自己写自己的新书《窗里窗外》在香港和台湾已经出版,大陆的正在谈版权问题,很欣喜,很意外,这么多年读了一些别人写她的书,例如《林青霞画传》,《永远的林青霞》,却从来没有一本她自己写自己的大作!而且听说林妹妹很有灵性从小就熟读唐诗宋词,是个很有文学功底的人,于是就在想她自己写的大作会是什么样的呢?

清晨的还在熟睡的我被门铃吵醒了,揉着睡意朦胧的双眼的我懒懒的打开了房门,一看原来是送书的快递,刹那间没有睡醒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因为我急不可耐要拜读的《窗里窗外》到了,读林青霞的《窗里窗外》读后感。迅速地梳洗,迅速地吃完早餐,放起了自己心爱的班得瑞的音乐,翻开了这本红红的书皮……

全书共408页,分为戏,亲,友,趣,缘,悟六个部分。几乎就是一本人生随想,是一部你不需要用心去思考但是你一定要用心去体会,去揣摩,去理解如此一个大红大紫,情感经历如此迂回曲折的林青霞,一个很真实的林青霞的几十年的电影节跌打和嫁为商妇为人妻为人母的平淡的生活,也是一个在人生道路历程中因为角色的不断变化而不断学习和不断蜕变的林青霞。尤其是在亲,友,趣,缘的部分里面,或许是她比较擅长这些情感文字的描述还有或许就是那些年来职业情感的经历,文字很朴实也但很细腻,短短的文字透出对亲情对友谊等等的感悟!感动于她的那篇《只要老爷你笑一笑》,“只要姥爷你笑一笑,姥爷姥爷您好,我到台湾来看你,只要姥爷你笑一笑……那时青霞为在父亲去世前几个月做的,在去台湾的路上她请爱林帮妈妈一个忙,帮助姥爷多笑笑……很朴实的一段歌词道出了一个敬爱父亲孝顺父亲的百姓的女儿如何让罹患癌症的父亲可以开心一点?也用一个平实的母亲以身作则地告诉了女儿如何进孝顺之礼仪?而且她也用了她细腻的文字描述了回故乡看到山东青岛的那种亲切感还有在父亲生前没有带他回故乡的遗憾……

同时书中大部分也提及到了和朋友们的友谊,如写和邓丽君《演回自己》,回忆黄沾的《沧海一声笑》,张国荣的《宠爱张国荣》,还有和琼瑶的友谊,和金圣华教授的知己经历,还有徐克施南生夫妇的友谊。在施南生的帮助和建议让其在人生事业上,情感上甚至婚姻中有如此良师好友指导!例如青霞生了女儿以后发胖,施南生一次去看了以后就建议她减肥。这些于一个百姓人家太平淡太正常了,可是对于这个曾经红透港台的金马影后来说,是多么地真实多么的一个家庭主妇的心得体会啊!还有提及电脑的感受,不过感觉她真的很OUT的,15年来都不会用电脑,以至于被女儿淘汰了,可是强烈意识到OUT的她开始学习电脑,赶上了潮流的班车……还有她学习写作的文章,和金圣华教授的结缘太多太多她人生的那些花絮……

很欣喜,也很开心读到她的心灵成长的大作,如她天蝎星座的特点,不断地追求精神上思想上的提升和修炼还有思想的那方净土和芳草地。更感触的是她的那份真实,那份敢于面对自己的息影之后的茫然,敢于面对成为继母的那份挑战,敢于面对父亲母亲的离世的那种痛心和忧郁,更加感触深刻的是她即使息影后成为贵妇但她并没有停止过心灵的修炼。尤其是皈依佛们的她的那种谦虚,努力学习为人母,学习写作,学习在心灵和生活平衡的那种精神。青霞,为你喝彩!为曾经和依然精彩的你喝彩!期待你更多精彩的大作!

成语以身作则:身:自身;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表率。如:《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如:这其间不顾一切阻碍以身作则做一个开路先锋的便是许倩如。——巴金《家》二十五

成语急不可耐: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如: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四回:“六个人刚刚坐定,胡统领已急不可耐,头一个开口就说:‘我们今日非往常可比,须大家尽兴一乐。’”

学校在窗外读后感_1632字

“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为了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与世界联结。看到这句话,不禁让我思考学校应该做些什么?继续看这本书,又让我有新的发现。

以前提到“学校”就想到写作文、识字、学计算公式等知识,但这些知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套装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抽象理解。往往到了现实生活中却用不上。因此总认为学校只是学习的地方,与生活是有脱节的。书中提到“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广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确实这样,我的学习经历了若干年、从事教育工作若干年之后才发现学习与生活是可以在一起的。这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学习者没有机会参与套装知识的编辑过程,由于他只被迫学习套装知识中那些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内容,被迫操作套装知识中那些代表普遍以验的文字符号,因此他了失去机会去了解,那些抽象内容与具体事物之间、那些普遍以验与特殊经验之间紧密无间的关联。所以,作为学校教育层面应该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架起通往普遍世界的云梯。如果学校又不能协助学习者去联结这两种以验,让他意识到他所学的知识只不过是无数人特殊经验的抽象,那么只好一知半解地流连于文字符号的公式堆里。当他回来看待真实世界时,缤纷多变的特殊现象使他迷惘,他只有回到抽象内容中搜寻现成的普遍法则,企图用套公式的方法,生搬硬套去处理实际世界的问题。这一点也是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我们常说的“高分低能”,也许是这样产生的!

于我理解,学校教育就是能协助人重新对待知识,把知识当作不同世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累积的经验,并随时与人的生活经验、思维经验,不断印证、不断修正。也就是科学、客观、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态度。学校还能帮助人发展抽象能力,帮助人意识到抽象是为了从特殊经验撷取普遍经验,再放回特殊现象。我们期待无数经过学校教育陶冶的人,都将会进行独立思考,作价值判断,对种种公式教条知所批判,对世界的普遍性能拿捏分寸,也随时能切换角度,了解他人的感受、他人的观点。

当然,书中还提到一点让我非常认同的:“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第三件事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编舞、搞剧场、玩乐园、打球、办社团、让他们自由地运用时间与空间。看到这些文字,想起我的大学生活。我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感觉在大学里自己的成长最快的、才会尝试用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而似乎现在只有大学能做到这点,小学还稍微好些,而中学更像是囚房,禁固了学生通往普遍世界的脚步,课室里堆放着如山高的教科书,如汪洋大海般的作业不断压抑着学子。虽说学习需要磨砺,但仅仅是抽象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结的学习是令人窒息的。高考完了毕业生撕书事件就是最好的验证了。

书中不是单一地从学校的层面看待学校教育的角色,还从学习者、教者的角度看待教育。如书中提到“教与学经常被混淆在一起,一般人常误以为有教就有学,误以为教师教某睦知识,学生就可以学到那些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群众出现最多的一句话“教你很多次,你都不会。”书中进一步解释了这种现象。固然技能方面的培养或许能因教而学,换句话说,学习者可能因技能课程的加强教导而有效学得那些技能。如骑自行车之类。但其他方面像文化性的、感知性的、思考性的、探索性的、批判性的知识,有教无学,反而是常态。的确是这样,人真正学得知识一定要有经验印证,要以过经验的同化一顺应。因此,很多知识会因为无法转化成人的经验而隔几天便可能忘掉,由“知道”变成“不清楚”、“不知道”。这个观点让我想起建构主义理论,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

读到书中文字,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实对“教育”一词都在思索,但是含糊的,而书中文字把我模糊的思考清晰呈现出来。就正如书中所说的,为我打开经验世界、发展了我抽象能力,为理论与现实经验搭建云梯。感觉收获不少!

成语汪洋大海:汪洋:形容大水宽广无边。水势极其浩大。也比喻声势极其浩大。如: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轰天炮响,汪洋大海起春雷。”又如: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毛泽东《论持久战》

成语灭顶之灾:灭顶:水漫过头顶。指被水淹死。比喻毁灭性的灾难。如:《周易·大过》:“过渉灭顶,凶。”又如: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毛泽东《论持久战》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