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尔王》读后感5篇1000、1100、1200、1300、16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19:02:52百科知识库

《李尔王》读后感5篇1000、1100、1200、1300、1600字

搜集整理了读《李尔王》有感、李尔王读后感(969字)、李尔王的读后感(1099字)等1000字、1100字、1200字、1300字、16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作文5篇,供您参阅。

李尔王读后感_969字

小妹为善,李尔为庸,二女为恶。

这是《李尔王》里所讲述的,从本不该出的错开始,从李尔对王位的放弃开始,不再有爱。只因大女儿为利放弃爱,只因小女已无权再爱。

第一个瞬间:“爱父若父”

年轻的李尔王,雄才大略,富有理想。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不愿意再忙碌于复杂的社会事务中,分土地仪式上,他想知道女儿有多爱她。

大女贡纳梨“爱父胜过一切”,次女吕甘“爱父亲以至于不能爱其他的一切”,小女科第丽霞却仅仅“爱父若父”,盛怒的李尔王让科第丽霞在没有任何嫁妆的情况下嫁给法兰西国王,将反对他的忠臣肯脱放逐,而他的国土,则成了贡纳梨和吕甘的“收获”。表面她们爱父,殊不知,这二人爱的仅是李尔的国土。

阿谀逢迎已成忠诚,真正的爱却不得不掩藏。

第二个瞬间:“老父衣百结,儿女不相识”

已经得到第一次财宝的李尔家二姐妹终于原形毕露,将李尔赶走,李尔的身边只剩下偷偷化妆并陪在他的身边被放逐囚徒肯脱和一个看透是非的弄人。穿过暴风雨,李尔终于明白了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他明白了小女儿将爱分给了每一个人,明白了两个长女的贪婪。终于恼怒至疯,不再理智。

已发生的事永远不可能改变,“三思而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记住的。

第三个瞬间:“叛国之父”

李尔的另一个忠臣葛罗斯脱有两个儿子,小儿子爱特门为争夺利益,害得大哥埃特加被逐,当其父在帮助李尔时,他眼看父亲被剜去双眼而无动于衷,而自己也深陷二女的情感纷争之中,无法自拔。

这一切终究为了什么?爱特门不愿知道,他只知道自己的利益就在前方。

很多人就是如此,始终目视前方:前方是利益,是自己;而不愿回头向后看:身后是亲人,是真爱。

第四个瞬间:“曲终人不归”

最终,死亡为一切画上了句号,李尔死了,他的三个女儿死了,爱特门父子也死了,想得到土地、利益和财富的,连同他们善良的亲人,一起去了,恶人死前也不知悔过,而李尔与科第丽霞相拥长眠。贡纳梨、吕甘和爱特门最终得到了什么?什么也没有。他们的死,一无所有。

科第丽霞,那个在阴暗之下坚持去爱的人,她会永葆亲情。死亡抵挡不住科第丽霞的“爱父若父”,纵使已到天堂,他们也可以互相弥补人生最后那份缺失的爱。

而对于我们,或许没有纷争,没有不和,那么何不尽情享受亲情呢?向后看看,身后有始终如一疼爱我们的亲人。

成语三思而行: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如:《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又如:终身大事也应该三思而行。——欧阳山《三家巷》三0

成语一无所有:什么也没有。指钱财,也指成绩、知识。如:《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话》:“如水中之月,空里之风,万法皆无,一无所有。”又如:如今凤姐儿一无所有,贾琏外头债务满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六回

李尔王的读后感_1099字

《李尔王》讲的是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一个父亲与他的三个女儿的故事。李尔王是个富有的国王,他有三个女儿,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国家了,于是他决定把国家分给三个女儿。他问大女儿:“说说你有多爱我吧!”大女儿说她世界上最爱的人就是父亲,她愿意用所以的金钱与权力来爱父亲,李尔王听了很满意,分给了大女儿一半的土地与兵力。接着他问二女儿:“你有多爱我呢?”二女儿说她愿意为父亲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她最爱的人是父亲。李尔王也很满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与兵力给了二女儿。轮到了三女儿了,李尔王问她:“你愿意用什么来爱我呢?”三女儿很诚恳地回答说:“我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没法拿什么来爱你父亲,但请相信我是爱你的。”李尔王很不满意三女儿的回答,认为她是在敷衍,根本不爱自己。于是决定不再要这个不孝顺的女儿了,当然也不会分给她半点财产。故事讲到这里或许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还在后面,分光了财产的李尔王一无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儿那里看看,却被大女儿嫌弃厌恶,扫地出门。他在二女儿那里也是一样待遇,最终是三女儿出现了并愿意奉养李尔王,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当初说怎样爱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他没财没势后开始露出丑陋的嘴脸,忘恩负义地将老父亲拒之门外,不善言辞没分到任何财产的小女儿才是最爱父亲的,她愿意用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去爱父亲。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动容,李尔王的糊涂,大、二女儿的阴险狡诈,三女儿的真诚孝心形成了对比,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是发生在英国皇室,但实际却在我们身边。

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凄凉的父母,令人心寒,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教我们说话,走路,吃饭,耐心地教会我们成长,父亲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体衰该由我们反过来奉养他们的时候,有的人却早已经忘记了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他十几年的恩情。当乌鸦还知道反哺之情时,我们应该感到惭愧了。当滴水之恩能换来涌泉相报时,作为父母,他们会十分幸福。而我们要做到饮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报培育我们成长的父母,回报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们。

李尔王的故事还让我想到了真诚,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的人说得很好,但转身就把你出卖了,而有的人是真诚对待你,不会对你说甜言蜜语却能在你困难时拉你一把,前一种人不能交,后一种人要好好把握,千万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呗甜言蜜语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清他人的内心,最后悲惨的还是自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长期相处,才会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大学生活没有了高中的紧张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以在惬意的午后,捧着一壶热茶,品一本好书,用读书充实自己,不负美好的大学青春年华。

成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如: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卷九:“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又如: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毛泽东《论持久战》

成语饮水思源:饮水思源[yǐn shuǐ sī yuán],意指喝水时就想起水的源头。比喻人不忘本。语本北周·庾信〈徵调曲〉。[源]北周·庾信〈徵调曲〉(据《庾子山集注·卷六·郊庙歌辞》引)正阳和气万类繁,君王道合天地尊。黎人耕植於义圃,君子翱翔於礼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咎繇为谋不仁远,士会为政群盗奔。克宽则昆虫内向,彰信则殊俗宅心。渭桥有月支抱马,上苑有乌孙学琴。赤玉则南海轮賮,白环则西山献琛。无劳凿空於大夏,不待蹶角於蹛林。[典故]“饮水思源”原作“饮流怀源”。庾信是南北朝著名的文学家。这首〈徵调曲〉是为歌咏人君法天地之道以长养万物而作,其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两句,提醒人们吃果实的时候要想到结果子的树,而喝水的时候就要想到水的源头,劝人不要忘记别人的恩惠。後来“饮水思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比喻人不忘本。

李尔王的读后感_1202字

《李尔王》:这本书写得气势恢宏,让我这个也算博览群书,从不流泪的人,也不禁有些热泪盈眶。只是,曲高和寡。

李尔是一个英国传说中的国王。年轻时英勇善战,年老时却好大喜功,喜欢别人阿谀奉承。他准备把自己的国土平分给三个女儿,因为偏爱小女儿考黛莲(哪儿的人都偏爱最小的孩子),所以三分国土之中有一份是最肥沃的,他想听一听三个女儿谁最爱他。

大女儿和二女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说得天花乱坠,像什么爱父亲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太夸张了)。李尔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轮到考黛莲了。当时法兰西国王远道而来,想与李尔王联姻,从三个公主中选择一个作为自己的妻子。

只有考黛莲心无城府,实话实说。她说自己爱父亲只和世界上所有的女儿对父亲的爱一样,当有一天她结婚生子之后,会把自己的爱分给她的丈夫和子女,给父亲的爱自然就少了(很现实,一点也不虚伪)。李尔王听了之后勃然大怒,和考黛莲断绝了父女关系,给考黛莲的那份国土也被她的两个姐姐平分了。不过这个世上最有真正的慧眼,法兰西国王说他请求娶考黛莲为妻。李尔王说你可以把她带走,不过可什么嫁妆也没有,法兰西国王说考黛莲本身就是最珍贵的(说得好!)。

考黛莲走了之后,大公主和二公主也并没有遵守自己对父亲的诺言,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之后,很快对李尔王冷若冰霜,最后竟把他赶了出来。可怜一代国王,最终只能在狂风暴雨中怒吼,控诉人世上的不公(我就是看这段时热泪盈眶的)。旁边还有个小丑,名叫傻子(其实一点儿也不傻,只不过是对现实看得太透彻,就好像《红楼梦》中“好了歌”唱的那样)在一旁安慰。

说说另一条线索,李尔王的一个大臣,有一个儿子,叫霭特加,同时他还有一个私生子,叫霭特孟(可能名字是颠倒的,记不太清了)。霭特孟因为私生子的身份耿耿于怀,决心要报复,最后抢夺了父亲的家产,并设计陷害将霭特加赶出家门,霭特加因而和李尔王流落在一处。

那个大臣也被霭特孟赶出家门,流落街头。就在大臣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霭特加出现,大臣并没有认出这个流浪汉就是自己的儿子。霭特加说“我们的生命,就像树上的树叶,到了秋天,自然会飘落。何必操之过急呢”。于是大臣也和李尔王在一块儿了。

与此同时,李尔王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婚,但都爱上了那个狠毒又英俊的霭特孟,成为了情敌。在得知了李尔王的凄凉境地之后,法兰西的王后娘娘(看得我好解气啊)特来搬救兵要把老国王接走,父女重逢的场面,感人至深。

不幸的是,考黛莲的军队还是输了。考黛莲还是被吊死了,李尔王抱着小女儿的尸体心碎而死。另两个公主因为霭特孟自相残杀,同样没有好结果。霭特孟机关算尽,怎么死的我忘了,反正和他父亲及霭特加重逢了,霭特加对他进行了一番审判。最后,活下来的霭特加独自走向未来。

我对这本作品唯一觉得有缺憾的地方,是作者没有对傻子的结局进行交待,不过这样也好。流浪也罢,工作也罢,故事最让人震撼的地方已经讲述清楚了。

成语好大喜功:指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用以形容浮夸的作风。如:宋·罗泌《路史·前纪》卷四:“昔者汉之武帝,好大而喜功。”《新唐书·太宗纪赞》:“至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屠,好大喜功,勤兵于远,此中材庸主之所常为。”又如:你在人前夸大嘴,说我怎样的好大喜功。——郭沫若《屈原》第二幕

成语天花乱坠:天花乱坠[tiān huā luàn zhuì],意指“天花乱坠”之“花”,典源作“华”。“华”同“花”。传说佛祖讲经说法,感动了天神,把各色香花从空中纷纷撒下。典出《心地观经·卷一·序品偈》。後亦用“天花乱坠”形容说话动听,但多浮夸不切实际。[源]《心地观经·卷一·序品偈》今者三界大导师,座上跏趺入三昧,独处凝然空寂舍,身心不动如须弥。世间一切梵天魔,莫能警觉如来定,此界他方凡圣众,悉知调御住於禅。广设无边微妙供,奉献能仁最胜德,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十善报应无价香,变化香云百宝色,遍覆人天无量众,雨杂妙宝献如来。香气 氲三宝前,百千妓乐临空界,不鼓自鸣成妙曲,供养人中两足尊。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上·楼台门第四·雨花台》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得天雨赐花,天厨献食,荆公有诗云:“盘互长干有绝陉、并包佳丽入江亭,新霜浦漵绵绵静,薄晚林峦往往青。”杨无为有诗云:“空书来震旦,康乐造渊微。贝叶深山译,曼花半夜飞。香清虽透笔,蕊散不沾衣。旧社白莲老,远公应望归。” 宋·吕祖谦《诗律武库·卷一〇·释学门·讲经天花坠》梁僧法云,其母初生云时,忽见云气满室,光色莹彻,因名法云,及出家後更不易。梁武帝重佛,尤敬於云。云与志公相善,志亦重云,号为大我法师。云常讲经次,有天花散坠,大众咸睹,叹异非常,故坡〈次参寥放鱼诗〉云:“法师说法临泗水,无数天花堕麈尾。”用云故事也。[典故]佛教传说,佛祖讲经说法时,感动了六欲诸天神,纷纷撒下各色的香花,以表赞叹。在《心地观经·卷一·序品偈》即有记载:“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乱坠遍虚空。”另外,在宋朝张敦颐的《六朝事迹编类·卷上·楼台门第四·雨花台》及吕祖谦的《诗律武库·卷一〇·释学门·讲经天花坠》记载一个故事: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有位云光法师,道行高妙,讲经感动了上天,各色香花纷纷落下。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天华乱坠”,用来形容说话动听。後世多作“天花乱坠”,改“华”为“花”,也用来形容浮华不实的言词。

李尔王读后感_1274字

文/曹理思

从上中学就很喜欢莎士比亚,那时有学他的《威尼斯商人》,为其中精彩的剧情美妙的语言所倾倒,后来又学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生死与共冲破世俗禁锢的爱情让我心生向往,中学时期学习莎翁的这两部剧均为经典让我折服,却又觉得意犹未尽。那时又因条件有限,时间紧张,没有能再看到莎翁别的剧本,直到大学了才有时间有机会再次与莎翁《李尔王》相遇。

其实《李尔王》讲的是个简单的家庭故事,一个父亲与他的三个女儿的故事。李尔王是个富有的国王,他有三个女儿,有一天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能再很好地管理国家了,于是他决定把国家分给三个女儿。他问大女儿:“说说你有多爱我吧!”大女儿说她世界上最爱的人就是父亲,她愿意用所以的金钱与权力来爱父亲,李尔王听了很满意,分给了大女儿一半的土地与兵力。接着他问二女儿:“你有多爱我呢?”二女儿说她愿意为父亲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所以她最爱的人是父亲。李尔王也很满意,又分了剩下的一半土地与兵力给了二女儿。轮到了三女儿了,李尔王问她:“你愿意用什么来爱我呢?”三女儿很诚恳地回答说:“我现在一无所有,所以没法拿什么来爱你父亲,但请相信我是爱你的。”李尔王很不满意三女儿的回答,认为她是在敷衍,根本不爱自己。于是决定不再要这个不孝顺的女儿了,当然也不会分给她半点财产。故事讲到这里或许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但精彩还在后面,分光了财产的李尔王一无所有,有一天他想去大女儿那里看看,却被大女儿嫌弃厌恶,扫地出门。他在二女儿那里也是一样待遇,最终是三女儿出现了并愿意奉养李尔王,这里是故事的高潮,当初说怎样爱他的大女儿和二女儿在他没财没势后开始露出丑陋的嘴脸,忘恩负义地将老父亲拒之门外,不善言辞没分到任何财产的小女儿才是最爱父亲的,她愿意用自己现在拥有的东西去爱父亲。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动容,李尔王的糊涂,大、二女儿的阴险狡诈,三女儿的真诚孝心形成了对比,这个故事表面看起来是发生在英国皇室,但实际却在我们身边。

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类似的故事吧,不孝的子女,凄凉的父母,令人心寒,从我们呱呱坠地开始,父母教我们说话,走路,吃饭,耐心地教会我们成长,父亲付出了多少辛苦,在父母年老体衰该由我们反过来奉养他们的时候,有的人却早已经忘记了父母辛辛苦苦养育了他十几年的恩情。当乌鸦还知道反哺之情时,我们应该感到惭愧了。当滴水之恩能换来涌泉相报时,作为父母,他们会十分幸福。而我们要做到饮水思源,用感恩之心回报培育我们成长的父母,回报帮助过我们的朋友们。

李尔王的故事还让我想到了真诚,人与人的交往中,要擦亮自己的眼睛,有的人说得很好,但转身就把你出卖了,而有的人是真诚对待你,不会对你说甜言蜜语却能在你困难时拉你一把,前一种人不能交,后一种人要好好把握,千万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呗甜言蜜语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清他人的内心,最后悲惨的还是自己。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有长期相处,才会辨别真善美假丑恶。

大学生活没有了高中的紧张的学习压力,我们可以在惬意的午后,捧着一壶热茶,品一本好书,用读书充实自己,不负美好的大学青春年华。

成语年老体衰:年事已高,身体衰弱。如:王朔《许爷》:“据说那个年老体衰的老头是在那个年轻女人的帮助下才把自己吊上去的。”又如:我们不需要年老体衰的团队。

成语生死与共:同生共死,相依为命。形容情谊极深重。如:《深情忆念周伯伯》:“几十年来,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休戚相关。”又如:让我们在这斗争的风暴中,生死与共呵,走向胜利! ——贺敬之《放歌集·胜利和我们在一起》

李尔王的读后感_1605字

莎士比亚有四大悲剧,可我总觉得《李尔王》写得发人深省。作为一部流传百年的经典剧作,内容自不必赘述。一个英勇有为的贤君,竟被自己的亲生女儿迫害,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在是可悲可叹!

故事的起初,就指出了人性的一大弱点: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被奉承。尤其是人到了老年,总喜欢居功自傲,也因此总被遮蔽了耳目。正如大清帝国的乾隆皇帝在一片奉承和盛赞中自封为“十全老人”一样,大女儿和二女儿竭尽所能地渲染,令这位不列颠国王陶醉了,醉得飘飘然,醉得一塌糊涂,醉得忘乎所以。中国有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列颠与我国相去甚远,大概很难懂得这个道理。于是那个讲真话、说实话、向父亲真诚坦白的小女儿成了悲剧。这似乎和我国的一个小故事有些相似:某人得子,大喜,众人探望,皆以“此子富贵”“此子长寿”“必有大才”谓之。唯一人曰:“此子终为死焉。”众皆愕然,鄙视之。说了实话而惨遭厌弃,而那些虚情假意、口沫横飞、恨不得将所有溢美之词基于此子一身的人却广受欢迎,甚至以高尚者自居,而讲真话赶出门外。这与考狄利亚惨遭两位姐姐的鄙视和父亲的厌弃如出一辙。人性的弱点也正在于此:人都喜欢被赞美,都喜欢溢美之词。但人们还希望这些话都是真诚的。于是乎,就又形成了悖论:美言绚烂而多虚假,真话逆耳而多诚意。正如饮料和白开水之于人,饮料尽管味美如饴,但真正解渴的还得是白开水。李尔王最后总还是依靠着自己的小女儿,不正是如此吗?

接下来的故事便是“孝义”和“贪婪”的问题了。身为中国人,在看待子女对待父母的问题时,自然而然地要从“孝”的角度出发去探讨——好像在我们眼里也只有这一个角度。

当然,李尔王的两个女儿高纳里尔和里根在用花言巧语骗得了李尔的国土之后,对待自己的父亲就不仅仅是“孝”与“不孝”的问题了,而是忤逆与大逆不道了。从大女儿高纳里尔要求裁减父亲的侍卫,到二女儿里根对父亲避而不见,一直到最后李尔在暴风雨之夜冲出宫廷,终至疯狂。这中间两个女儿的冷酷与无情表现的可谓淋漓尽致,在这些情节中,还穿插着一个“小李尔王”的故事:爱德蒙为了夺取继承权,诬陷兄长,陷害父亲,终至父亲流亡的故事。这两个故事交织在一起,将利益世界中人的贪婪本性表露无疑,狠狠地鞭挞了利益世界中权利和利益的争夺和人性的冷漠。正如爱德蒙为了继承权不择手段一样,两个已婚的女人为了争夺爱德蒙而自相残杀,更是给予这种人性的泯灭、道德的沦丧以极大的讽刺:这三个臭味相投沆瀣一气的人聚在一起,最终“恶有恶报”,这些都是后话。作品中暴风雨的出现,恰到好处。连天的狂风暴雨,营造出一种黑暗的、恐怖的气氛——人性泯灭了,道德沦丧了,世界成了地狱…………

当然,光明终究还是会到来的,考狄利亚就是光明,就是“善”与“美”的化身。其实从一开始,考狄利亚就表现出了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虽然父亲对他有些无情,但当她得知父亲的悲剧,还是兴兵讨伐。还有爱德伽对自己的父亲葛罗斯特,虽然自身惨遭诬陷,被父亲通缉,当葛罗斯特也被流放,他还是去暗中保护,这样的情节与李尔王和考狄利亚似乎是雷同的。同前边“恶”的重复一样,这种“善”和“美”的重复也将人们心灵的震撼最大化,“善”和“美”依然还在,在考狄利亚和爱德伽身上就体现着这种“善”和“美”。对于父亲李尔来说,考狄利亚的出现,带着“雪中送炭”的意味,让已经疯狂了的李尔内心有了一丝安慰。但我觉得,在这种安慰的背后还应该有一层矛盾的心理。毕竟他曾经厌弃她,他曾经剥夺了她继承国土的权利。不论如何,父女和好如初。有什么能比亲情更加宝贵呢?即使在那个为了争权夺利而自相戕杀的恐怖时代,亲情依然是一缕阳光。但这种幸福感终究还是短暂的,随着考狄利亚被缢死,李尔也在这种悲痛之中离开了人世。这样的结局虽然曾遭到人们的非议,但,这就是世界,这就是现实,在那样一个人性被泯灭、良知被泯灭的黑暗邪恶的世界中,怎么能允许“美”和“善”全身而退呢?

成语发人深省:发:启发;省:醒悟。启发人深刻思考,有所醒悟。如:唐·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诗:“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又如:以当清夜闻钟,发人深省。——《虞初新志·金忠洁公传评》

成语雪中送炭: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如: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又如: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