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色》读后感5篇1500、1600、1800字

文教艺术2023-02-06 15:41:29百科知识库

《颜色》读后感5篇1500、1600、1800字

本文含读《颜色》有感、《听见颜色的女孩》读后感(1504字)、蝴蝶的颜色读后感(1537字)、听见颜色的女孩读后感(1577字)、天堂的颜色读后感(1786字)等1500字、1600字、18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5篇,供您参阅。

《听见颜色的女孩》读后感_1504字

我的感悟

花开无声

——读《听见颜色的女孩》

美乐笛的花开了,静悄悄的,但是出奇地香,分外地美……

我们或许不敢相信,一个说不了话,走不了路,没法自己吃饭,胳膊和双手都不灵活,被医生确诊为先天脑瘫的11岁小女孩能够拥有惊人的记忆力,是全校最聪明的学生,自己学习并牢记成千上万的单词,她有着清晰又睿智的头脑,她见多识广,虽有残疾却比同龄孩子了解的知识还多……但是她做到了,如果问美乐笛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她有梦想、忍耐和毅力。

人们都以为美乐笛是不折不扣的“弱智”,更不具备学习能力。其实,她的“超能力”无人知晓,她遭受冷嘲热讽,她想反抗,但是又忍住了。她知道:只有用行动才能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于是她默默地学习着,汲取着,积蓄着内心的能量。

美乐笛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她周围有许多关爱她的人——爸爸和妈妈,每天不辞辛苦地照顾她,他们无怨无悔,只是默默无闻地把她的生活起居管理得井井有条,带给她温暖;邻居V阿姨让她学会了蹭、挪、爬、翻身、控制自己,给了她很多鼓励和帮助;凯瑟琳,她的“轮子”,继爸爸妈妈后给她无微不至照顾的大学生;还有罗丝、佩妮、奶油糖、老师和同学……

美乐笛是顽强的,这朵并不完美的小花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勃发,倔强地扎根、生长,在暴风雨的洗礼中绽放得更加娇艳……后来,她拥有了一个重要的伙伴——埃尔薇拉,一台心声电脑,可以把她想说的话表达出来,它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也最终帮她实现了梦想。

美乐笛是乐观的。她和她的团队夺得了地区奥赛冠军后,要赶往华盛顿参加全国总决赛,登机时同学们却将她抛弃,她没能去华盛顿。悲伤过后,她重新振作起来。又以一种积极向上的面貌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她让他们知道了美乐笛没有被打败!

美乐笛是勇敢的。她在一次又一次痛苦的蜕变中学习着、收获着、成长着……她已经从有着瑕疵的小花苞变成了绽放了的花朵,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磨难和挫折啊!可是她害怕了吗?退缩了吗?没有!这一点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可以做到吗?没错,她是有缺陷,可是她就应该受到讽刺和嘲笑吗?没有人是“完美无瑕”的,可是你们的不完美有特别之处吗?美乐笛并没有刻意地去遮挡这些不完美,她把她们完全暴露了出来,但是她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弥补了这些不完美,如此反而让人们更加钦佩她了。我由衷地佩服美乐笛笑对痛苦的风度、对生活的坚持,对命运无情摔打的反击,充满强者之风,这些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美乐笛是优秀的。尽管她有先天性的缺陷,但是她有目标,有行动,有坚持,当然一定就会有收获!我们有些人虽四肢健全,却胸无大志,懒散度日,还时常抱怨生活乏味无趣,埋怨种种不公平,与如美乐笛那样身残志坚的人相比起来实在是有天壤之别啊!

“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我想这句话在美乐笛身上有着很好的诠释。她的童年是痛苦、充实、悲惨又幸福的。她的充实和幸福都是从学习中得到的,积少成多,最终打败了痛苦和悲惨。美乐笛终生受益!或许当美乐笛长大后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也会有含泪的微笑……而我们的童年呢,大都是衣食无忧的——像小皇帝,小公主,过着幸福如意的生活,甚至茫目地迷恋手机、平板电脑、ipad等高科技产品,并以此来炫富,无形中挥霍着自己无法轮回的青春……

美乐笛是让人敬佩的。她一出生就经受着种种磨难,但她没有对生活放弃,而是乐观地面对,勇敢地挑战,最终收获了幸福和快乐,实现了非凡的自身价值.不知道这些能否给大家带来一些心灵的震撼?

阅读箴言

童年乃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人的品性在童年开始形成。我们长大后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童年的所作所为。

成语井井有条:井井:形容有条理。形容说话办事有条有理。如:《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又如:鲁小姐上侍孀姑,下理家政,井井有条,亲戚无不称羡。——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

成语无微不至:微:微细;至:到。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不照顾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细心周到。如: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局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又如:还是在剑波十八岁的时候,要到战斗部队去,姐姐对这将要离开自己的弟弟,照顾得无微不至。——曲波《林海雪原》一

蝴蝶的颜色读后感_1537字

看完三毛写的《蝴蝶的颜色》,心情异常地沉重。早在三毛上小学的那个年代,台湾的学生课业便已那样繁重,这是我不曾想到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三毛的学生生涯竟比我难过得多!

小学四年级,才多大的孩子!每天五点半,天还没亮便起床,肩背大书包,惺忪着双眼,两个便当,水壶,潮湿的球鞋,疲惫的步子……

深夜十一时才离校,回家还有一百道算术题等着,做完之后已是困极,倒头便睡。第二天又是前一天的循环。

台湾小学老师对学生竟那样严厉么?学习时间长,学业繁重,再加上对老师体罚的恐惧,小小的三毛是如何承受的?母亲心疼她,总在她含泪吃早饭的时候劝她:“忍耐几年,等长大了会是个有用的人,妈妈会送衣料给老师,请她不要打你……”这又是多么无奈的母爱啊!

我是在五年级时才正式有晚自习的,但不会上到十一点,大约九点多就放学了。

夏天,早上五点多天已大亮,中午加了午休时间,可以美美地睡上半小时,晚自习后和同村的小伙伴们结伴回家,一路欢声笑语,家长们轮流值班接到半路。冬天则比较难过,清早经常顶着星星和月亮就出门,听着鸡鸣狗吠声和小伙伴相互约叫着去上学。后来村里退学的越来越多,直到再没有相约的小伙伴,晚上我便借宿在了镇上的姑姑家。

既使上了初中,晚自习也不过十点,到初三最后冲刺阶段才晚一些,大概十一点吧!

我算是幸运的,家离得近,从我们村到镇上的学校,骑自行车用不了十五分钟,所以我一日三餐都是回家吃的。离家远的同学,吃住在学校,一周回家一次。学校食堂只供应开水和馒头,学生自己从家里带炒好的咸菜或面酱。我每隔一段日子也会兑换几斤馒头票在学校吃,因为喜欢和好朋友一起吃饭的氛围。把各自带来的酱菜瓶子放在课桌中间,大家脑袋凑在一起,边吃边评,想起来竟比现在的大餐更令人回味!

那时的乡村,对教育并不十分重视,老师们很少体罚学生,所以,我的学生时代竟体会不到三毛那样的痛苦与压抑。只是学校能考上高中或中专的也是不多的,大部分同学毕业后就接父母的班,回家种地去了。

从小便很有思想和文采的三毛,作文课上不按老师给的题目来,被老师批评没志气,要求重写。老师当然不会理解,她那般强烈地渴望长大,只是想逃离不堪重负和压抑的童年。她甚至在迷糊的梦中企盼第二天学校失火或老师摔断腿,只是梦中祈求的一切总不会成真,那种欲哭无泪的孤单和委屈,是我到了初二下半年才体会到的呀!

我们那时还没有双休,周六下午休半天,周日晚回校上自习。只有周六晚上才可以看会儿电视,却还常常停电。记得有一次又停电了,困极了的我对妈妈说:“我先睡一会儿,等来电了你一定叫我起来看电视啊!”妈妈笑着答应了。可是来电时她并没有喊我,因见我睡得香甜,心疼我睡眠不足。迷迷糊糊睡到半夜醒来了,我试着拉了下灯绳,看来电了,边埋怨妈妈不叫我边欣喜地拧开了电视。可是已经过了十一点,电视早就没节目啦!我因为期望落空,委屈地哭起来,妈妈安慰半天不成,终于冲我发了一通火,我才又挂着泪珠昏沉沉地睡去了。现在想来,真是可怜地很。

连日在严管下补习着,三毛终如老师与父母所愿考上了台湾最好的省女中。可见,学习是没有几个小孩子热爱的事情,但当你在重压之下,不得不去学,并且也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去学以后,你才会发现,原来成功离你那么近,居然只有一步之遥!

时光好像流逝地很慢,但日子却总有过去的时候,三毛总算是长大啦!二十岁的她,实现了小学四年级时写在作文中的梦想。她上了大学,有了朋友,同样还在日日夜夜地念书,甚而最喜欢接近数学般的逻辑课。此时的她,不再象小学时那样压抑,因为她爱上了学习。

长大后的三毛,终于走在了阳光下,她早已明白了,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我们一年又一年地活下去,只为了化蛹成蝶时那眩目的颜色……

成语朝生暮死:①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如:《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草下之上》:“朝生幕落花……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又如: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要不是朝生暮死的东西,总会让一些人喜欢,让另一些人讨厌。——巴金《探索集·灌输和宣传》

成语日日夜夜: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如:洪深《青龙潭》第二幕:“这里,刘秀三日日夜夜的车水,车的晕倒在水车上。”又如:在重庆红岩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

听见颜色的女孩读后感_1577字

美乐笛说不了话,走不了路,没法自己吃饭,坐着轮椅也没法自己去卫生间……上帝为她关上了一扇门;美乐笛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她的大脑就像一台摄像机,一直不停地记录着她的日思夜想,她的耳闻目睹,她的爱,她的愁,她经历的一切……上帝却为她打开了一扇窗。美乐迪是不幸的,她是全校最聪明的一个孩子,可是没有人知道这一点,都认为她没有学习能力,她绝望已到失控;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她的父母亲V阿姨爱她信任她,她聪颖、坚强、全身心汲取新知识,她用她的乐观向上的态度,用那坚忍不拔的品质向所有人证明,她也是一个“正常”的孩子。还是她对音乐的敏感度和感悟力真的令我惊叹:“还有音乐,歌声飘浮着,穿透我的身体,停留在那里。摇篮曲混合着临睡前的温柔气息,与我同眠。和弦让我微笑。就好像我的人生里,总有一曲彩色的音乐在背景中奏响;当音乐响起时,我几乎能听到色彩,闻到形象。”还有更精彩,我真有点配服这个女孩了“我一直喜欢乡村音乐,响亮,漫不经心的吉他拌凑,心碎的音乐。乡村音乐是柠檬,但是不酸,而是糖一样甜蜜,气味浓烈。蛋糕上的柠檬糖霜,凉丝丝的新鲜柠檬水!柠檬!柠檬!柠檬!真喜欢。”看到美乐迪对音乐的诠释,对音乐的领悟,我现在最大的冲动就是能亲眼看一下这个可爱而聪慧的女孩儿。

同为人母,一看到书的介绍,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孩的父母,他们和所有的父母一样对有缺陷的孩子充满抱歉:“你的人生不会轻松啊,小美乐笛,如果我能跟你对换,我会毫不犹豫地这么做,你知道的,是吧?”而且对孩子的爱丝毫没有减少,教孩子音乐,词汇,阅读,教孩子生存的技能。不管在权威的医生面前还是在老师面前,美乐笛妈妈都都没有放弃,无条件的给予美乐笛予信任和理解,我们知道要做到这一点有多么的难,当全世界都让你接受现实的时候,当全世界都说你孩子不行的时候,一个母亲该如何承受这种痛?是不是也接受全世界的宣判?美乐笛的妈妈没有她相信美乐笛是聪明的,她从美乐笛的眼睛里读懂了一切,“她身上有那种火花,不只是火花,而且是火苗,她有真正的才智。我就是知道。”多么坚强的母亲啊,“她听到笑话会笑,笑得很是时候,”母亲的信任和理解,让美乐笛也从不放弃自己相反却更相信自己是最聪明的。当美乐笛的妈妈与比拉普斯太太争论的时候,我真的为她的勇敢折服了,她为了自己的孩子与“为人师表的”比拉普斯太太辩论,最后以她利索地把那张惹祸的CD啪地一下掰成两半而告终,太大快人心了,在为这位母亲拍掌叫好的同时,我认真的审视自己,自己做为一个二年级孩子的母亲,当自己的孩子遇到类似的事情,自己是屈服还是像美乐笛妈妈一样勇敢的为自己的孩子作主?我想这位母亲已经给了我力量和勇气,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们同是保护孩子的天使。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美乐笛学习的这所学校,虽然在学校里美乐笛遇到几个不待见的同学和老师,但是我还是要对这所学校竖起大拇指。这所学校很普通,但是她有操场上互相追逐的孩子还有像美乐笛他们这样特殊的孩子,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学习就是她的“不普通”了,学校提供“特需”的校车,坐轮椅的孩子都能自如上下车,有了解孩子的崔西老师、凯瑟琳,香家老师,歌顿老师,有融入课堂,有平等的竞赛,纵使中途有些许不愉快,可她还是一个可爱的好学校,至少我这么认为,这也是美乐笛的幸运吧,至少她的教育没有缺失。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思考,我们的教育思考的一个引以为鉴的问题。

对于这本书,我想每个孩子读完都会有很深的感受,我家妞妞也看完了这本书,我特地到网上搜索了很多关于霍金的资料和视频,让她最直观的了解美乐笛的现状,她说,妈妈美乐笛真的很棒很坚强,我想长大当科学家,研究一下为什么会得这个病,有什么方法可以治好她,我又想研究一下,为什么美乐笛和霍金的电脑会发出声音。多么可爱的孩子啊,她们的想法总是与众不同,我想,让孩子自己思考才是最重要的。

成语为人师表: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如:《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又如:《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成语毫不犹豫:毫:一点儿;犹豫:迟疑,拿不定主意。一点儿也不迟疑。如: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第二次杜修经、杨开明来,主张红军毫不犹豫地向湘南发展。”又如:我毫不犹豫地跳了进来,就再也不去了。——《会摇尾巴的狼》

天堂的颜色读后感_1786字

《天堂的颜色》是一部伊朗电影,广阔优美的自然景观,单纯质朴的小人物,简单平实的故事,却蕴含极大的情绪张力,能唤起人心灵最深处的感动,这样的电影正好是我所喜欢的类型。

卡夫卡曾经痛苦地追问,我们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在天堂生活,天堂为我们的享用而存在。如果我们的使命已经改变了;天堂的使命是否也随之而改变呢,没有人说出。如果我们不知道天堂是否已经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我想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寻找一个自己的天堂。

《天堂的颜色》讲述了一个八岁的盲童默罕默德是如何感受自然寻找上帝的故事。电影一开始就是长达三分钟的漆黑,和各种画外音,原来是一个盲人小学中的小孩们弄乱了各自的录音机,结果只能在老师的帮助下依靠听觉来辨别。这个场景让人在一开始就感觉到了盲人世界的无奈和艰辛。默罕默德是一个八岁的盲童,他因为自身的遭遇而对上帝产生了质疑:“没有人爱我,连奶奶也一样。他们都因为我是瞎子而离开了我。若我能看得见的话,我就可以跟别人一样上学,但现在,我必须上盲人学校,就像在世界的另一端一样。老师说主比较疼爱瞎子,因为他们看不见。但是,我说若是真的如此,上帝不会让我们瞎掉,所以我们见不到上帝。老师回答说,‘主是不可见的。无所不在,你能感觉到。你用指尖了解。’现在,我不停地伸出手,直到有一天我感受到上帝的存在为止。我要告诉他每件事,甚至是我内心的秘密。”他不停地伸出手,把掉下来的小鸟重新放回巢中,用触觉来感受父亲、奶奶和妹妹们的脸和手以及那流动的风,用嗅觉来体会美丽的花,用听觉来观察鸟,尤其是啄木鸟的声音。看到这个八岁的孩子这么执着的寻找着信仰,让不由得感动不已,同时也忽然觉得很疑惑,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到底都在干些什么呢?

而他的父亲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幼年丧父,中年丧妻,一个人照顾三个孩子和一个老母亲,生活的压力让他不再有信仰。他甚至把默罕默德看成是他再婚的障碍,想尽一切办法企图摆脱他这个累赘。放假了迟迟不去接他回家,故意把带到他自己工作的比较较危险的地方,虽然规定了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毫无疑问在父亲的内心是很希望某些意外发生的。尤其是森林里时不时传来的野兽的恐怖的吼叫,似乎象征了父亲内心的某种危险的欲望。那些场面,尤其是父亲阴郁的延伸,真得让人觉得很可怕。忽然发现人如果什么都不畏惧的话,真的是很可怕的。

后来由于父亲的无情,把默罕默德送到了木匠家。老奶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离家去寻找孙子,却因淋雨而生病,终于因病去世。父亲的婚事也因此而告吹。父亲来到木匠家,在门前犹豫不决,最后还是把默罕默德带走了。他们走在一条不知同向何处的路上,父子俩都沉默不语。在经过一座木桥时,父亲潜意识中的愿望突然实现了,木桥突然断裂,默罕默德掉入了湍急的水流中。父亲犹豫不决,最后虽然跳入水中,企图救起自己的儿子。但这个愿望最终却难以实现,找回的只是儿子冰冷的尸体。

史铁生说,人所不能者即为残疾。大概人由于自己各种各样的“残疾”,不得不构筑一个天堂,这样才可能抵御声明中的各种黑暗,看见天堂的颜色,最终走过生命。在《命若琴弦》中,老瞎子对小瞎子说,认认真真地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用断的琴弦做药治好眼睛。就像他的师傅告诉他弹断八百根就可以复明一样,他通过一个善意的谎言在徒弟心上构筑了一个能看得见的天堂。

在片中,奶奶说,她不担心看不见东西的孙子默罕默德,但却很担心自己的两眼完好的儿子。成人往往由于生活的压力,现实的残酷而失去信仰,对世界和上帝都熟视无睹起来,变得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别人都很危险。卡夫卡说,你可以避开这世界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正是这种回避是可以避免的唯一的苦难。虽然渴望快乐,逃避痛苦是人的天性,完全无可厚非。但有时候因为可能逃避而陷入更大甚至是不可挽回的苦难当中。

这个时候,孩子往往作为一个救赎者的角色出现,如《中央车站》中的约书亚,就是以自己的纯真来打动老人朵拉的忘却,使她学会想念,学会回忆,学会如何去爱和相信。当成人们迷失在迷惘的河流之中,陷入黑暗之中找不到归途,孩子们站在路旁,指引着回家的路。

天堂,我觉得始终是这部影片关心的中心话题之一。不管是儿子的相信和寻找,还是父亲的怀疑和回归,都体现了人们对天堂的向往和企盼。只有生命真正面临绝境的时候,人们才会创造一个天堂来抵御现实的残酷。

成语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如:《汉书·王莽传中》:“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又如:作者的动机无可厚非,但客观效果则不尽符合作者的动机。——茅盾《一九六0年短篇小说漫评》

成语各种各样: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如:罗瑞卿《西安事变与周恩来同志》:“各种各样的人,抱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川流不息地来访。”又如:社会上的人各种各样。

天堂的颜色读后感_1810字

天堂是什么颜色呢?我们常人可以随意的拼凑心中的颜色,因为我们生活在五颜六色的世界里,可那些盲童呢?他们又怎么拼凑心中的天堂呢?

电影《天堂的颜色》通过一个盲孩无能为力的苦难,去展现出人性中最为自私一面的恶劣与丑陋性,以至于在被无限放大与具体之后,最终形成了一种难以挽回与弥补的后悔与遗憾。

在德黑兰市盲校上学的盲童穆罕默德放暑假了,等着乡下的父亲来接他回家。父亲终于来了,他想把穆罕默德留在学校里,因为他实在不愿意再照顾这个不幸的孩子。校方不接受,父亲只好带着穆罕默德回家去。穆罕默德回到奶奶、姐姐和妹妹身边后非常高兴,分别给她们带来了小礼物。奶奶认为穆罕默德什么都能学会,认为他有生活的能力,父亲却担忧自己要永远照顾这个不幸的孩子。他担心穆罕默德的存在会使自己的再婚受到阻挠,于是就偷偷地把穆罕默德送到一个盲人木匠那里去学艺。奶奶得知此事后很生气,随后去世了。盲人木匠托人捎来口信,嫌父亲给的学费不够,让父亲去领回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在和父亲一起回家的路上出了意外,掉到湍急的河水中去了。父亲经过一番短暂而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跳进了河水中去救他。父子俩都被河水冲走了,然而奇迹出现,最后他们都活了下来。

影片一开始通过一班孩子在纸板上刻写盲文,开门见山就凸现出了本片中以盲人为主的这么一个重要的线索。通过许多手部的特写镜头去体现出盲人生活的一种情景,其中就有一段是默罕默德通过声音与触摸帮助雏鸟重回家园的片段,他的微笑除了让人感到他的善良与纯真外,微笑中的天真无邪更多的则让人感到一种心酸与心痛。

穆罕默德虽然看不见,但他还是很积极乐观的生活,通过自己在学习上的认真与刻苦,可以让同龄的正常人自愧不如,让老师赞赏。除了身体上这一无法改变的残忍事实,可以说他比同龄的人都要更加的优秀与卓越,但这偏偏就是穆罕默德最为致命的缺点。当穆罕默德被父亲送去当学徒后,当着同为盲人木匠的面,穆罕默德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按照老师对于上帝的定义,穆罕默德随时随地不断地用触觉与听觉去感知周围的一切,除了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与奇妙外,最大的目的就是在苦苦探寻着上帝的踪迹与存在。他希望有朝一日能与上帝碰面,并质问上帝对于自己的不公。这除了是一种宗教信仰之外,它其实也是对生活的希望与诉求。每个人都是没法选择出身,无论结果是好是坏,都是命中注定无法改变的事实,只能学会接受与妥协,但只要积极乐观的面对人生,依旧可以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看着出没在身边的弱势群体,很多人都会对他们的不幸充满了怜悯与同情,却无法实实在在的体会到在他们生活的过程中时常会涌现出来的那份彻底的绝望与痛楚。但看完这部电影,我相信通过穆罕默德至少会让很多人对身边的弱势群体有更加全面与深刻的认知与了解,也会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与真心。

影片的细节营造非常生动,一些隐喻和象征也运用得非常自然。影片中穆罕默德触摸父亲的手和奶奶的手、以及他抚摸妹妹的脸和奶奶的脸,让人非常感动。他把手伸出车窗感受风吹,在溪流边抚摸流水,在地里触摸小树,也让人心动。还有他分别送给奶奶、姐姐和妹妹的礼物,胸针、瓶盖和梳子,也说明了生活的艰辛。父亲到德黑兰接儿子的同时去商店里变卖手工艺品和农产品,也同样说明一家人的生活状况。粉刷墙壁时父亲和姐姐脸上沾满灰泥,感觉很真实。奶奶带着穆罕默德去一个水瀑旁边点燃蜡烛,这些蜡烛则显示出他们对真主的信仰。

父亲去德黑兰接儿子回家,经过一家首饰店,那闪烁的玻璃映出了父亲的双重影像,并且其中一个影像和戴满珠宝的模特手巧妙地组合起来,这象征了父亲矛盾分裂的人格形象以及父亲潜在的欲望。父亲去求婚前在水塘边刮胡子,一不小心跌碎了镜子并划伤了脸,随后破裂的镜子里映出父亲多重分裂的影像,看上去很怪异,这也明显具有象征意味。奶奶因反对父亲而冒雨出走,在河边她看见一条搁浅的鱼在挣扎,这里挣扎的鱼应该是隐喻了小穆罕默德生命的挣扎。影片最后父亲和穆罕默德经过树林、行至木桥的时候,我们看见一只被卡在桥墩而四脚朝天、正在挣扎的乌龟,这也明显隐喻了什么。影片结尾处,苏醒过来的父亲抱着儿子,周围的环境很是奇特:沧海、枯石,这些直观的意象,喻示着亲情的回归与永恒。

天堂,是活着的人心里的一个梦境,它被赋予了世间一切的美好。那里一定是没有忧愁,没有烦恼,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虽然始终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但只要我们坚持光明的信仰,相信黑暗的世界也是天堂。

成语难以挽回:形容事情到了绝境,无法挽救。如:是否可以为争夺智亭山过多地调动白羊店守军的兵力呢?一步棋走错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失算。——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三章

成语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又如:使兵饷顿竭,忠臣流涕顿足而叹,无能为力,惟有一死以报国,不亦大可哀乎?——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史阁部书》

本文标签: 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