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在我国普遍存在,平均贫血率约为30%,其中约80%以上为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在不同人群中有一定的差异。儿童、妇女贫血发生率较高,在个别地区,儿童贫血率高达50%以上。缺铁性贫血发生率如此高,无疑与铁的摄入和利用有密切关系。
全国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居民铁的平均摄入量已达到和超过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适宜摄入量(A1),但未超过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湖北与全国类同,在对湖北居民铁摄入量在推荐量(RDA)的不同百分段中的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有3.70%的人不足RDA的50%,有10.72%的人在RDA的50%~79%,即不足RDA80%的人数占全部调查人数的14.42%。
这一结果提示,虽然我国居民铁的平均摄入量已达到或超过推荐量(或适宜摄入量),但仍有部分人群铁摄入量呈现不足,从而明确要纠正缺铁性贫血,除了人们通常强调的要改善铁的食物来源(如增加动物性食物,铁的吸收利用较好)或提高有利于铁吸收的营养素(如维生素C)外,还应强调增加铁的摄入水平,这是至关重要且不能忽视的。
预防和纠正缺铁性贫血应注意摄入下列食物:
·铁丰富的食物:动物血、肝脏、鸡胗、牛肾、大豆、黑木耳、芝麻酱。
·铁良好的食物:瘦肉、红糖、蛋黄、猪肾、羊肾、干果。
其中动物血不仅含铁量高,而且吸收利用率高,是物美价廉的食物,应提倡尽量多摄入,是预防和纠正贫血极有效的食物。
此外,烹调食物时尽量用铁制饮具,铁饮具的铁元素有些可溶解在食物中。虽然这些外源性铁是否与食物自身铁在机体中的吸收利用情况一致仍有待研究,但在铁摄入不足的情况下,使用铁饮具可提高铁的摄入量是无疑的。
有研究表明,补充维生素A,可使铁的营养状况有所改善。动物肝脏含铁、维生素A均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