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地丁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箭头草(《救荒本草》),羊角子(《乾坤生意秘韫》),地丁草(《本草再新》),紫色地丁(《纲目》),黎头草(《植物名实图考》)。
基源: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部分种的带根全草。
原植物:紫花地丁Viola yedoensis Makino(Viola philippica Cav.ssp.munda W.Beck.:Viola alisaniana Kiss),又名光瓣堇菜(《中药志》)。长萼堇菜Viola incospicua Bl.心叶堇菜Viola cordifolia W.Beck.(Viola japonica non Langsd.),早开堇菜Viola prionantha Bunge。尼泊尔堇菜Viola betonicifolia Sm.ssp.nepalensis W.Beck.,又名箭叶堇菜(《中草药学》)。东北堇菜Viola mandshunca W.Beck.
历史:地丁散见于唐·宋各种方书,它始见于《本经逢原》:“地丁有紫花白花两种……。其花紫者茎白,白者茎紫,故可通治疔肿或云随疔肿之色而用之。”《救荒本草》:“堇菜一名箭头草,生田野中。苗初塌地生,叶似铍箭头样,而叶蒂甚长。其后叶间抽葶,开紫花,结三瓣蒴果,中有子如芥子大,茶褐色。”《纲目》李时珍云:“紫花地丁处处有之,其叶似柳,微细,夏开紫花,结角。平地生者起茎,沟壑边生者起蔓。”附图基本相似。《植物名实图考》在犁头草项叙述:“犁头草即堇菜,南北所产,叶长圆、尖缺各异;花亦有白、紫之别;又有宝剑草、半边莲诸名。而结实则同”。其附图“犁头草”和“宝剑草”与本品相似。《本草衍义》中之地丁为蒲公英别名。《滇南本草》的紫花地丁为远志科植物苦远志。由此可见,长期以来就存在紫花地丁同名异物问题。近代商品中的地丁有下列几种 ①堇菜属的多种植物。 ②豆科米口袋的多种植物,习称甜地丁。 ③罂粟科植物布氏紫堇,习称苦地丁。 ④龙胆科植物华南龙胆,习称广地丁。现堇菜科光瓣堇菜以紫花地丁之名收载于《中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7~15cm,全株密被白色短毛。主根粗短,黄褐色。叶从根部丛生;叶柄长3~10cm,上部两侧稍有翅;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6cm,宽0.5~3.5cm。先端圆或钝,基部楔形或浅心形,边缘具浅钝齿;托叶膜质,离生,部分钻状三角形,有睫毛。花腋生,有长梗;花梗长4~10cm,中部有线形小苞片2枚;萼片5,披针形,附属器长圆形或半圆形;花瓣5,紫堇色,倒卵状椭圆形,下面1枚较大,基部延长成长囊状、长筒状或细管状的距,长约7mm。蒴果椭圆形,长6~10mm,3瓣裂,各瓣具棱沟,基部有宿存的萼。种子卵圆形,棕黄色,光滑。花期3~4月,果期5~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13页.图3555)
生境与分布:生于草地、路边、田野较潮湿处。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和西南。日本也有分布。
长萼堇菜,全株近无毛。叶片三角状卵形或舌状三角形,基部宽心形,具两垂片,上面有乳头状白点,花后增大变为头盔状,花淡紫色。蒴果长约5mm。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904页.图3538)
心叶堇菜参见“毛堇菜”条。
早开堇菜参见“早开堇”条。
尼泊尔堇菜与紫花地丁的区别:叶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为宽的一倍以上,基部变狭下延于叶柄;托叶基部近褐色;距长3~4cm,直径约2mm,顶端近圆。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东北堇菜参见“东北堇菜”条。
除上述者外,尚有戟叶堇菜Viola betonicifolia Smith(浙江、江苏),白花地丁Viola patrinii DC.(东北);香堇Viola oxycentra Tuz.,(新疆)的带根全草也作紫花地丁入药。
生药栽培:宜温和湿润的环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肥沃、湿润的土壤均可种植。有种子繁殖,秋季或春季播种,直播,按行距25cm左右开深沟、深1~2cm,将种子播入沟内,用草木灰或细土覆盖,出苗后勤除杂草,适当追施人畜粪水1~2次。也可在春季,将老蔸挖出,进行分株栽种。
采集:5~8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挖带根全草,除净泥土,晒干。紫花地丁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
鉴别
性状:紫花地丁根茎圆柱形,直径2~3mm,表面多节,凹凸不平。根1~数条,淡黄棕色,有细纵皱纹。叶基生,灰绿色,浸泡后展平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5~6cm,宽1~2cm,先端钝,基部截形或稍心形,边缘具钝锯齿,两面有毛,叶柄细长,上部具明显狭翅。花茎纤细,萼片5,披针形,花瓣5,紫堇色或淡棕色,距细管状。蒴果椭圆形或3裂,内有多数淡棕色种子。气微,味微苦而带粘性。以色黄绿、有花或果者为佳。
显微 紫花地丁根(直径约2.8mm)横切面:最外为4~6层木栓细胞,壁微木化。栓内层广阔,薄壁细胞类圆形。韧皮部宽广,可见散在的筛管群,韧皮射线不明显。形成层环状。木质部导管散列或2~4个成群排列,多角形或类圆形,壁木化;木纤维发达,排列在导管的周围;木射线宽。薄壁细胞中含有淀粉粒与草酸钙簇晶,簇晶直径20~30μm,栓内层尚可见到与簇晶同细胞或单独存在于细胞中的方晶,长10~25μm。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平直,有连珠状增厚,表面有明显角质纹理;气孔较少,不等式;下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弯曲。上下表皮均有单细胞非腺毛,有两种类型:一种稍短,呈圆锥形,壁厚,有明显疣状突起,长50~85μm,直径20~30μm;另一种长,略弯曲,壁有短线纹,长160~360μm,直径20~30μm。叶肉组织中可见簇晶,直径15~40μm。(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6~38)
加工炮制:药材除去杂质,切碎,干燥。
化学性质全草含甙类、黄酮类、蜡酸(Cerotic acid)等[1];又有软脂酸、对羟基苯甲酸、反式对羟基桂皮酸、山柰酚-3-O-鼠李吡喃糖甙、二十四酰对羟基苯乙胺(Violyedoenamide)(1)[2]。
参考文献
[1] 中药志.第4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1。
[2] 植物学报 1987;29(5):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