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龙齿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齿化石、龙牙(山西),青龙齿、白龙齿(习称)。
基源:龙齿为古生代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哺乳纲Mamalia,长鼻目Proboscidea,奇蹄目Perrisodactyla、偶蹄目Articdactyla等动物的牙齿化石。
历史:龙齿始载于《本经》,附于龙骨项下。仅记载性味和效用,未记述形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列入兽部龙骨项下,载:“生晋地(今山西临汾市一带)川谷及太山(今山东泰安县东北十七里)岩水岸土穴中死龙处。采无时。”并附有简图,还转引陶弘景曰:“齿小强,猶有齿形。”说明是化石。综上所述并参阅附图,认为古今一致,均为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有人调查考证龙齿距今约1200万年到1万年前的上新世和更新世哺乳动物的牙齿化石,其中尤以三趾马、犀类、鹿类、牛类、象类等的牙齿化石最多。据报道,日本皇宫正仑院内现存中国唐代的龙齿,均属真象属(Elephas)及剑齿象属(Stegodon)动物的牙齿化石。
产地 参见“龙骨”条。
生药采集:挖出后除去泥土,敲去牙床。药材产于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内蒙古。
鉴别:本品多破碎成不规则块状,完整者分犬齿与臼齿。犬齿呈圆锥形,或略弯曲,长约7cm,直径约3cm,近尖端处常中空,臼齿呈圆柱形或方柱形,一端较细,略弯曲,长约5cm,多有深浅不同的沟棱。表面牙白色、青灰色、黑褐色或红白色,粗糙或有时微显珐瑯质,青灰色者习称“青龙齿”,白色或稍带黄色者习称“白龙齿”。质坚硬,断面分两层,外层显纤维状层纹,内面色较深,内层类白色、淡黄色或淡棕色,具蓝青色或棕色的条纹或斑点,吸湿性强。无臭,无味。以不带牙床、吸湿性强者为佳。~般认为青龙齿品质较好。
加工炮制:①龙齿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打碎。 ②煅龙齿 取净龙齿,置适宜容器内,用武火加热,煅至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性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