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夜合珍珠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叶下珠(《植物名实图考》),真珠草、阴阳草(《纲目拾遗》),油柑草(《福建中草药》),日开夜闭(《云南药用植物名录》),杨梅珠草(《浙江药用植物志》),夜合草(《福建药物志》),咪使忌(广西壮语)。
基源: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的全草。
原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
历史:《植物名实图考》载:“叶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叶亦日开夜合,叶下顺茎结子如粟,生黄熟紫。俚医云性凉,能除瘴气。”《纲目拾遗》引《临症指南》云:“珍珠草,一名阴阳草,一名假油柑,此本叶皆有小珠,昼开花,生人家墙脚下,处处有之,癸亥予寓西溪看地,见山野间道旁有小草,叶如槐而狭小,叶背生小珠,如凤仙子大,累累直缀,经霜辄红,询土人皆不识,偶归阅指南始悟此真珠草也,薄暮取视,其叶果闭。”所述应即为本种。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40cm。茎直立,常带红色,分枝倾卧而后上升,具翅状纵棱。叶2列互生,颇似羽状复叶,近无柄;托叶小,披针形;叶片长椭圆形,长0.5~1.5cm,宽0.2~0.5cm,先端斜或有小凸尖,基部偏斜,两面无毛。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雄花2~3朵簇生于叶腋,萼片6,雄蕊花盘腺体6,分离,与萼片互生,无退化子房;雌花单生于叶腋。蒴果无柄,叶下二列着生,近圆形,赤褐色,表面有小瘤或小凸刺。种子灰褐色,有横槽沟。花期6~8月,果期9~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426页.图1431)
生境与分布:生于坡路旁或林缘草地。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日本、印度以及中南半岛也有。
生药栽培:宜温暖向阳环境,宜在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中生长。用种子繁殖,3~4月播种,按行距33cm左右开沟,深3cm,播幅7~10cm,每亩用种量0.5~1kg。播后用草木灰或细土覆盖,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进行间苗、补苗,用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追肥2次,注意防治病虫。
采集: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药材主产于广东、广西、四川。
鉴别:根茎外表浅棕色,有髓。主根不发达,细根多数,浅灰棕色。茎粗2~3mm,老茎基部灰褐色,茎枝有纵皱,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断,断面中空;分枝有纵皱及不甚明显的膜翅状脊线。叶片薄而小,灰绿色,皱缩,易脱落。花细小,腋生于叶背下,多已干缩。有的带有扁圆形赤褐色的果实。气微香,叶味微苦。
贮藏:置干燥通风处。
化学性质茎叶含有槲皮素(Quercetin)、紫云英甙(Astragalin)、槲皮甙(Quercitrin)、异槲皮甙(Isoquercitrin)和芸香甙(Rutin)[1]。另报道叶含酮酸(Keto acid)、抗坏血酸、蛋白质[2]。全草预试含酚类、三萜类及生物碱样物质[3]。
参考文献
[1] CA 1977;87:114682a。
[2] CA 1981;94:44175f。
[3]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