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萹蓄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扁竹(《本经》),畜辩、萹蔓(《吴普本草》),地萹蓄、编竹(《履巉岩本草》),粉节草、道生草(《纲目》),扁竹蓼、乌蓼(《中国药用植物志》),大蓄片(《南京民间药草》),野铁扫把、路柳、疳积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斑鸠台(《安徽药材》),蚂蚁草、猪圈草、桌面草、路边草、七星草、铁片草、竹节草(《江苏植物药材志》),扁猪芽(《东北药用植物志》),残竹草(《滇南本草整理本》),姝子草、大铁马鞭、地蓼、牛鞭草(《中药志》),牛筋草(《陕西中药志》)。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萹蓄的全草。
原植物:萹蓄Folygonum aviculare L.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经》,列入下品,历代本草著作均有收载,《纲目》记述尤为详细云:“其叶似落帚而不尖,弱茎引蔓,促节,三月开细红花,如蓼蓝花,结细子。”按上所述,与本种颇相一致。
形态:一年生草本,高10~40cm,茎平卧或斜上升,自基部分枝,表面具棱。叶互生,狭椭圆形或披针形,长1.5~3cm,宽6~10mm,顶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两面均无毛,侧脉明显;叶柄极短,托叶鞘膜质,下部褐色,上部白色透明,有几条不明显的细脉。花1~5朵簇生叶腋,遍布于全植株,花梗细而短,顶部有关节;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绿色边缘白色或淡红色,宿存,雄蕊8;子房上位,花柱3。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具不明显的细纹及小点,无光泽。花期5~9月,果期6~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4834条图)
生境与分布:常生长于田野、路边、荒地、水沟边及山坡旁。分布于中国各地。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气候,能耐旱。对土壤选择不严。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23cm开浅穴,将种子拌有草木灰或细土后点播,每亩用种量0.5kg。播后盖上薄土。出苗后,需勤除草,松土1~2次。苗高7~10cm时间苗,每穴留苗3~4株。生长期间,结合中耕除草,追肥1~2次。植株封行后,随时拔除杂草。主要病害锈病,可喷97%敌锈钠300~400倍液防治。
采集:芒种至小暑间,茎叶茂盛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药村中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以河南、四川、浙江、山东、吉林、河北产量较大。
鉴别:茎圆柱形稍扁,多弯曲,直径1.5~3mm,表面棕红色或灰绿色,光滑无毛,具纵直纹理,节膨大,残存红棕色或白色薄膜状透明的托鞘,节间长短不一,近基部的茎质坚硬,位于顶端者较柔软,折断面黄白色,中心具广大的髓,有时成空洞状。叶片绿褐者或灰绿色,常脱落。花生于叶腋,红色,但多已萎落不存。气微弱,味清凉。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全草含萹蓄甙(Avicularin)[1]为槲皮素-3-阿拉伯糖甙[2]、槲皮甙(Quercetrin)、d-儿茶素(d-Catechol)、没食子酸、咖啡酸(Caffeic acid)、草酸、硅酸、绿原酸、对-香豆酸、粘质、葡萄糖、果糖及蔗糖[1]。还含微量大黄素及少量鞣质[2]。鲜草含维生素E[3]。还含阿魏酸、芥子酸、香草酸、丁香酸、草木犀酸(Melilot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龙胆酸、原儿茶酸、对羟基苯乙酸、水杨酸、鞣花酸[4]、牡荆素、异牡荆素、木犀草素、山柰酚阿拉伯糖甙,鼠李亭-3-半乳糖甙和槲皮素-半乳糖甙[5]。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29。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0。
[3]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153。
[4] CA 1988;108:156523g。
[5] CA 1986;104:199798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