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狗肝菜
名称出处:《岭南采药录》
概况异名:猪肝菜(《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青蛇、路边青(《陆川本草》),麦穗红(《南宁市药物》),青蛇仔(《岭南草药志》),野辣椒(《广东中药》),羊肝菜、土羚羊、假米针、紫燕草、假红蓝(《广西中草药》),野青仔、六角英(《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爵床科狗肝菜属植物狗肝菜的全草。狗肝菜属全世界约有150种;中国有2种,均可药用。
原植物:狗肝菜Dicliptera chinensis(L.)Nees,又名金龙棒(《广州植物志》)。
形态:草本。茎高30~80cm,节常膨大呈膝状。叶卵状椭圆形,长2~7cm,顶尖至渐尖。花序由3~4个聚伞花序组成,每个聚伞花序有1至少数花,下面托以2枚总苞状苞片;苞片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两者略不相等,大者长10~12mm,宽3~7mm,有柔毛;花萼裂片5,钻形,长约3mm,花冠淡紫红色,长约10mm,外有柔毛,2唇形,下唇3浅裂;雄蕊2,2药室一上一下。蒴果长约7mm,有柔毛,开裂时胎座由蒴底弹起,种子4颗,花期秋、冬。(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172页.图5757)
生境与分布:生于疏林下、溪边、路旁。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
生药采集:夏、秋二季采收全株,洗净、晒干或鲜用。药材主产于广西、广东、福建。
鉴别
性状:根须状,淡黄色。茎多分枝,折曲状,具6条钝棱,节膨大呈膝状。叶对生,暗绿色或灰绿色,卵形或阔卵形。多皱缩或破碎。有的带花,由数个头状花序组成的聚伞花序生于叶腋,叶状苞片一大一小,倒卵状椭圆形,花二唇形。蒴果卵形,开裂者胎座升起。种子有小疣点。气微,味淡、微甘。以叶多、色绿者为佳。
显微 茎横切面:钝六角形。表皮为1列近方形细胞,并夹有含钟乳体的大形细胞,偶见气孔及腺鳞。皮层较宽广,有含钟乳体的大形细胞,棱角处为厚角组织。内皮层凯氏点明显。维管束外韧型,韧皮部狭小,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少单个散生,髓较大,薄壁细胞中偶见小形柱状结晶(茎节处髓全为厚壁细胞)。叶横切面 上下表皮为一列细胞,均有含钟乳体的大形细胞,偶见腺毛和非腺毛,下表皮气孔较多。栅栏组织通过主脉上方,海绵组织为3~4列细胞。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排成3~4个纵行。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内有多数大形钟乳体.形同卧蚕,两头渐尖,长9~23μm;下表皮可见有2~6个细胞的非腺毛;偶见腺毛,头部4细胞,柄单细胞;气孔较多,均为直轴式。(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94~495页.图480~482)
理化:取本品2g,加75%乙醇20ml,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ml,放冷,滤过,取滤液5μl点于硅胶G板上,以谷氨酸、丙氨酸为对照品,苯酚-水(75:25)为展开剂,展距13cm,以0.2%茚三酮试剂喷雾,并于110℃烘5~10分钟,供试品在与谷氨酸相应处应有相同斑点。(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495页.图482)
化学性质含有机酸、氨基酸、糖类。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2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