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红三七
名称出处:陕西中草药
概况异名:扭子七(《四川中药志》),九节雷、蜈蚣七、螺丝七(《陕西中草药》),血三七(《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支柱蓼的根状茎。
原植物:支柱蓼Polygonum suffuhum Maxim Bistorta suffulta(Maxim.)Greene ex Gross〕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全部无根状茎肥厚,具节,紫褐色,须根较多。茎丛生或单生,细长,绿色,不分枝。基部生叶有长柄,长15~20cm,茎生叶小,互生叶片卵形缎吕品7-12cm,宽4~6cm,顶端渐尖或急尖,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表面外毛或被稀疏毛,有明显的叶脉,下部叶具柄,上部叶渐无柄,叶柄基部具膜质托叶鞘2枚。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轴长3~5cm,小花白色,花梗短小;基部具漏斗状小苞片;花被5深裂,长椭圆形,长2~3mm;雄蕊8,花丝线形,露出于花被之外;子房1,上位呈三角状,花柱3枚,柱头小头状。瘦果卵形,具3锐棱,两头尖,黄褐色,有光泽。花期7月,果期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557页.图1113)
生境与分布:生于中山区的林下或湿地,特别在黄沙泥中容易生长。分布于河北、陕西、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贵州。日本、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8~9月采收,晒干或鲜用。药材产于四川、陕西。
鉴别:根近圆柱形,根头部稍粗壮;表面棕黑色,粗糙,凹凸不平,具节.节上有明显疙瘩状突起,须根黑色,卷曲而长。质坚硬,断面粉红色至棕红色。气微,味淡、微涩。
贮藏:晒干用者干燥处。
化学性质根和根茎中含大黄素(Emodin)、大黄酸(Rhein)、大黄酚(Chrysophanol)[1],根茎含鞣质19.7%[2],茎和叶中含原花色素甙(Proanthocyanidins)[3]。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58;78:680。
[2] 中药志.第1册.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84。
[3] 中草药 1989;20(6):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