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牛膝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怀牛膝(河南),山苋菜(山西),白牛膝(浙江)。
基源:为苋科牛膝属植物牛膝的根。牛膝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约3种、4变种。
原植物: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又名牛膝(《中国植物志》)。
历史:牛膝始见于《本经》,列为上品。《别录》载:“生河内川谷及临朐”“今出近道,蔡州者最长大柔润,其茎有节似牛膝,故以为名也。”可见牛膝很早就产于河南、山东、江苏等地。《图经本草》载:“春生苗,茎高二、三尺,青紫色,有节如鹤膝及牛膝状。叶尖圆如匙,两两相对。于节上生花作穗,秋结实甚细……”所述及图均指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70~120cm。根圆柱形。茎有棱角,有白色贴生或开展柔毛,节部膝状膨大,分枝对生。叶对生,卵形至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端尾尖,长4.5~12cm,两面有柔毛;叶柄长0.5~3cm,有柔毛。花两性,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后总花梗伸长,花向下折而贴近总花梗;苞片宽卵形,顶端渐尖;小苞片贴生于萼片基部,刺状,基部有卵形小裂片;花被片5,绿色;雄蕊5,基部合生,退化雄蕊顶端平圆,波状。胞果长圆形,长2~2.5mm。种子长圆形,长约1mm,黄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608页.图1216)
生境与分布:生于山坡林下;除中国东北外广布全国。朝鲜、越南、原苏联、印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及非洲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温暖湿润的气候,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种植。种子繁殖,于6月下旬~7月上旬播种,按33cm行距开浅沟条播。播前种子需用20℃温水浸种24小时,取出沥干后播下。每亩用种量500g。出苗后。结合中耕除草,分次间苗,以株距13~15cm定苗。定苗后,或用人畜粪水或尿素追肥1~2次,如植株秆长,可行打顶控制,以利根部生长。雨季需及时排水。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穴;白锈病、叶斑病,可喷1:1:1000波尔多液。红蜘蛛、棒象、尺蠖,均可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采集: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根须、泥沙、晒至干皱后,用硫黄熏数次,然后将顶端切齐,晒干。药材主产于河南武陟、温县、孟县、博爱、沁阳、辉县等地。
鉴别
性状:根细长圆柱形,有时稍弯曲,上端较粗。长15~60cm,直径0.4~1cm;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微纵皱纹,有横长皮孔及侧根痕。质硬脆,易折断,受潮则变柔软,断面平坦,黄棕色,角质样,中央有细小黄白色木心,周围有数轮维管束小点。气微而特殊,味微甜涩。以条粗长、皮细、色灰黄者为佳。
显微 根(直径约8mm)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皮层狭窄。中柱占根的大部分,有多数维管束(三生构造),断续排列成2~4轮,最外轮的维管束较小,有的仅1~数个导管,以内3轮的维管束较大,木质部主由导管及木纤维组成,导管木化,有的导管腔内含侵填体,木纤维微木化。少数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砂晶。根中央的次生木质部集成2~3叉状,初生木质部2~3原型。(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87) 粉末:淡棕黄色,微有香气,味微甘而带苦涩。 ①木纤维成束,或与导管伴着,末端斜尖,直径13~20μm,壁较薄,非木化,纹孔稀疏,孔沟不明显或部分可见。 ②草酸钙砂晶较少,充塞或散在于薄壁细胞中,直径约至7μm。 ③具缘纹孔导管及网纹导管直径约至80μm,壁非木化,具缘纹孔互列,少数两个并列,有的纹孔口超出纹孔缘;导管旁木薄壁细胞连珠状增厚。(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4)
理化:①牛膝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2g,加乙醇20ml,置水浴上回流40分钟,放置,取上清液10ml,加盐酸1ml,置水浴上冋流水解1小时,将水解液浓缩至约5ml,加水10ml,用石油醚(60~90℃)20ml提取,提取液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乙醇2ml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乙醇溶解,制成每1ml含1mg的对照品溶液。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CMC板上,以氯仿-甲醇(40∶1)为展开剂,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展距15cm,喷以5%磷钼酸的乙醇溶液,于110℃加热约10分钟,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1)。 ②不同产地牛膝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5g,置100ml锥形瓶中,加8mol/L硫酸溶液50ml,直火加热,回流30分钟,趁热抽摅,水解物加石油醚50ml,水浴上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弃去残渣,回收石油醚,蒸干,加乙醇5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20.1)为展开剂,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展距15cm,于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并喷以5%磷钼酸乙醚溶液,于110℃加热10分钟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2)。 ③牛膝栽培品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2g,按“①”项下方法进行薄层色谱(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3A)。另取样品粉末10g,加乙醇150ml,用索氏提取器提取5小时后浓缩至约15ml,加沸水60ml并煮沸5分钟,取出冷却,用正丁醇分次提取至正丁醇层无色,合并正丁醇液,减压回收正丁醇至干,残渣加正丁醇溶解后,点于硅胶G板上,以乙酸乙酯-乙醇(4∶1)为展开剂,以脱皮甾酮为对照,展开后,125℃烘3分钟,趁热喷20%对-甲基苯磺酸,再于125℃烘3分钟,趁热喷茴香醛-冰醋酸-硫酸(0.5∶50∶1)显色,脱皮甾酮斑点显黄绿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3B)。 ④牛膝不同存放、不同加工品的薄层色谱 取样品粉末适量,用75%乙醇提取,提取液减压浓缩,残渣加水用乙醚提取后,弃去乙醚液,水溶液用正丁醇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点于层析纸上,以乙酸乙酯-乙醇(41)为展开剂。以齐墩果酸为对照,展开后,置紫外光灯(254m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5) 2)取样品粉末5g,按“②”项下方法进行薄层色谱(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6)
加工炮制:常见炮制品有牛膝片、酒牛膝、盐牛膝等。 ①切段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除去残留芦头、切段,晒干。 ②牛膝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除去芦头,切厚片,低温干燥。 ③酒牛膝 取牛膝片或段,加黄酒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牛膝片或段100kg,用黄酒10kg。 ④盐牛膝 取牛膝片或段,加盐水拌匀,闷润至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稍带焦斑,取出放凉。每牛膝片或段100kg,用盐2kg。此外,牛膝尚有麸制、炒制、制炭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防潮,防走油。酒牛膝应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皂甙、甾类、寡聚糖和有免疫活性的肽多糖[1]。三萜皂甙水解后生成齐墩果酸、葡萄糖醛酸等[2]。甾类有蜕皮甾醇Ecdysterone与牛膝甾醇Inokosterone[3,7]、β-谷甾醇、豆甾醇。其它尚含β-香树脂醇、氨基酸、琥珀酸、钾盐等[4]。水溶性寡糖(Abs)是由六个葡萄糖残基和三个甘露糖残基组成,有显著的免疫增强活性[5]。肤多糖ABAB,分子量2.3×104,是由D-葡萄糖酸、D-半乳糖、D半乳糖、L-阿拉伯糖和L-鼠李糖以分子比122∶3∶1∶1组成,ABAB中的肽含量为24.7%,主要有甘氨酸、谷氨酸、门冬氨酸和丝氨酸[1]。 根和枝芽中尚含生物碱Achyranthine[6]。
参考文献
[1]药学学报 1990;25(7):526 。
[2]中药通报 1988;13(20):37 。
[3]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4):210 。
[4]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0 。
[5]化学学报 1989;47;(6):621 。
[6]CA 1981;94:2735d 。
[7]药学杂志(日) 1971;9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