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有哪些相互关系?

医药知识2023-02-09 17:15:10百科知识库

气血有哪些相互关系?

气与血都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皆化源于水谷精微和肾中的精气,在生成、运行和发挥作用方面,都有赖于肺、心、脾、肾、肝等脏的功能活动。

  气与血密不可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生理活动。所以《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功能与物质是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1)气与血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气为血帅”。

  ①气能生血。血液的物质基础是精,而促使精化为血液,则有赖于气的作用。如,脾气旺盛健运,则化生血的功能亦强,心血和肝血充盈,表现于外则面色红润,两目视物清晰。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则化血无源,而导致心血虚或肝血虚,表现于外则面色不华,两目无神视物昏花,气短乏力,心悸等。所以说“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故在临床治疗血虚证时常于补血药中配以益气药物,其道理就是“气能生血”。

  ②气能行血。血液循行的动力是气的推动。故《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中说:“运血者,即是气。具体体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等方面。在病理上,气的功能障碍,如气虚或气滞、气逆,也常可引起血行不利,甚或见血瘀、血涌于上等。如心气虚,心阳不振,鼓动无力,可出现心血瘀阻、左胸刺痛;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可导致肝经血瘀、两胁刺痛,甚或癥瘕积聚,或妇女经闭腹痛。若肝气上逆,则血随气涌、面红目赤、头晕头胀等。所以临床治疗血瘀证时不但采用活血化瘀之法,更应辨其不同的病因而分别并用补气、行气、破气、降逆等药物以达治本之目的,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③气能摄血。主要指脾气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行于脉管中而不溢出于脉外,即是“气生成于血中,而固护于外”。如脾气虚,统摄功能失常,则血溢脉外,可导致出血证,如皮下出血(亦称“肌衄”)、子宫出血、大便下血等。所以治疗因气虚而导致的出血证时,当以补气摄血为主,气盛统摄有权,血可自止。

  (2)血与气的关系,可以概括为“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腑”。《血证论?阴阳水火血气论》说:“守气者,即是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行脉中”,即指营气存在于血脉之中。

  气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载气,若气不附藏于血中则气将涣散不收而无所归。气附存于血中,血以载气并不断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断得到营养补充,故血盛则气旺,血虚则气衰,血脱气亦脱,即血病气亦病。临床血虚病人多有气短、乏力、懒言等症。若失血过多气随血脱,卫气不固于肌表而津液外泄,可见大汗淋漓不止;若血液瘀阻常可导致气机不畅,如跌仆损伤,伤及血络而出血,血瘀于内,导致胸闷、便结等。治疗时除采用活血化瘀外还应酌情加入一定行气的药物,方可达到治疗的目的。

本文标签: 中医中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