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指出:“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该文讨论了精与气之间的生化过程及其转化关系:
(1)供给形体发育成长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
(2)形体得到饮食五味的滋养才能产生气化。
(3)有了气化功能才能化生精微。
说明人体的阴精和气化是相互依存和转化的。精可作用于气,转化为气,即精归化之义;气又可作用于精,转化为精,即气归精之义。而精为形质属阴,气为功能属阳。因此,精与气之间的互根转化,也就是质与能、体与用的互根转化。这一理论对后世临床指导意义很大。临证中,凡遇到精气、阴阳虚损之病证,往往要阴阳双补,气精双补。据精气相互转化的理论,对气虚为主的病证,治疗时,在补气的基础上要考虑补血,如补中益气汤中用当归便是例证。又如治疗血虚为主的病证,在补血基础上,也要补气,如当归补血汤中用黄芪便为例证。恰如张景岳所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