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气郁结是肝失疏泄,导致气郁、气滞等气机失调病变。多由于精神情志失调,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调节之能;或因湿热外邪所侵,阻滞气机,疏泄不利;或因肝阴肝血不足,失其濡养,疏泄失调等原因所引起。
肝气郁结的临床表现,主要反映于精神情志的异常、气机失调以及消化功能障碍等方面。
精神情志方面,主要表现为情志抑郁,易怒,或性情急躁,对外界精神刺激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易引起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此由肝郁气滞,疏泄条达失职所致。易怒,或急躁,则是肝失柔润之性。肝阳肝气易于暴张,一遇刺激,则肝气亢逆而露其刚强升动之性。
肝气抑郁则气机失调,表现为胸闷,善太息,或胸胁胀满,乳房、少腹胀痛。这是由于气机郁滞,疏泄失畅,或影响气血,气血不通则痛。胸胁、乳房、少腹等部位,均为肝经脉循行之处,《灵枢·经脉》篇说:“足厥阴肝经……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如肝经脉气机不畅,故发胁肋、乳房、少腹胀痛。
在消化功能方面,肝气郁结,常可横逆侵犯脾胃,而使升降失常,表现为恶心、呕吐或腹痛腹泻等症。肝失疏泄又直接影响胆,而使胆汁分泌排泄失常,表现为呕吐苦水或黄汁。或发黄疸,这是由于胆汁疏泄失常,逆流入血所致(可参考肝胆湿热证候)。
此外,还可见到妇女痛经、月经不调等症,这主要是因为肝气郁结,影响冲任,气病及血,气滞血瘀,冲任不调所致。
若肝气挟痰而上逆,搏结于咽喉,可导致咽中如梗,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即梅核气),或见颈项瘿瘤。此多由肝郁气滞,痰气交阻,积聚于颈项所致(即甲状腺肿)。
关于腹部癥瘕,则认为系肝郁既久,气聚血结而成。一般以按之有形证可验,坚硬不移,痛有定处则为癥;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则为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