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医药知识2023-02-09 16:00:44百科知识库

如何理解“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这句话应有两种理解,一是经文的原意,一是现代临床上的概念。首先从该篇经文对这句话的解释上看,这里的“内”、“外”,与现在所讲的病因辨证的外感六淫和内生五邪是不同的,“内”、“外”名称虽同,含义有别。

“阳虚则外寒”,按经文本意理解,是因寒邪犯表,阻遏卫阳之气,使卫气不能达于肌表,在表的卫阳不足,致使寒邪独留体表而产生外寒,出现寒栗的症状。这种寒并非虚寒,实为外感寒邪早期,出现表证的恶寒。另一种理解是从阴阳学说的观点来看,阳气是卫外而为固的,今阳虚不足,卫阳亦虚,故体表失于温煦而形寒肢冷。这里的“外”是指阳主外,与病因辨证的外寒和八纲辨证的表寒都不是同一个含义。

按现代临床应用的概念,是阳虚生内寒,阴盛生外寒,这里的“内”、“外”是病因辨证讲的“内”、“外”,内寒即八纲辨证的虚寒,外寒往往是实寒。

“阴虚则内热”,按经文原意是因劳倦太过,损伤脾气,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谷气留而不行,郁久化热,熏蒸于胸中。所以内热。此种内热实际上是脾气虚而发热,脾属阴,故称脾虚为阴虚。李东垣所说的“气虚发热”,就是指这种情况,为避免概念混乱,现在临床上把这种情况称为“气虚发热”,当然也属于病因辨证里的内热,在八纲辨证就是里热。

现在临床上所谓的阴虚发热,是指心、肺、胃、肝、肾等阴液不足,阴不敛阳而相对阳盛,虚火内生,这种阴虚发热当然是内热,也是里热。而《内经》原文所说的“内”字是指阴主内的意思,并非指病因辨证的“内”和八纲辨证的“里”,只是此处暗合而已。

“阳盛则外热”,按经文理解是由于上焦不通,腠理闭塞,卫气郁遏而致发热。这种发热实际上是指寒邪束表之发热,是“阳虚则外寒”的进一步发展,邪正相争而发热,仍属表寒证或寒邪将入里化热,在病因辨证属外寒或外热。

现在临床上所说是“阳盛则热”,指感受暑热等阳邪所引起的实证,包括了表热和里热,在病因辨证是属于实火。

“阴盛则内寒”,经文原意是因寒气积于胸中,致使血脉凝涩不畅,久则损伤阳气,而产生内寒。这种内寒实际上是寒积胸中的里寒证,因为阴主内,所以叫内寒。

为避免概念混乱,现代临床上认为“阴盛则寒”,是寒邪等阴邪过盛,损伤了阳气,以致失于温煦而生寒,是实证,一般属于外寒,在八纲辨证中,可以是表寒,也可以是里寒。

总之,《内经》原文里讲的“内”、“外”,应从阳主外、阴主内来理解,与临床上所讲的表里内外,含义是不同的,应根据临床应用的概念加以严格区分,否则将引起概念上的混乱。

本文标签: 中医中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