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与心阳,都属于心脏机能范畴,心阳更有热能的含义。心气主要能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唐容川所谓“运血者,即是气”,《内经》所谓“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
刺节真邪》),这说明宗气是通过“贯心脉”而行气血的,所以《内经》又说“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素问·平人气象论》因此,心脏搏动,推动气血运行于周身,主要决定于宗气的作用,而宗气的强弱也反映于心脏的功能活动。
心阳主要是指心脏的阳热功能,具有温煦血脉,抵御阴寒病邪的作用。心阳旺盛,阴寒之邪,不易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0/260259.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中脑?血液运行不易阻滞,心气充足,则心功能正常。
所以,心气虚,主要是指心功能的衰退,血运无力或血运不足;心阳虚,则是指既有心功能的衰退,又有阳热温煦功能不足,阴寒之邪易于阻滞心脉,导致心脉血行不畅。
从病因上分析,心气虚、心阳虚多有一致之处,常因如下几种因素而致病:
(1)久病体虚,慢性病迁延不愈发展所致。如肺病,宗气虚损,贯心脉行气血能力减退;肾阳不足或水气凌心,损伤心气心阳;风寒湿邪,痹阻心络,内舍于心,损伤心气心阳。
(2)暴病伤阳耗气,多见于急性病,由于全身性阳气暴脱,导致心阳心气衰竭虚脱。
(3)年老脏气衰弱,心阳心气不足或衰退;或先天禀赋不足,心气心阳虚损。
从病机发展来分析,心气虚为心功能减退或衰退,而心阳虚多由心气虚发展所致,或因阴寒病邪直接伤损心阳而发病。临床上心气虚常与肺气虚同时并见,故称心肺气虚。心阳虚则多与肾阳不足有关,故又称之为心肾阳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