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生姜的处方(二十二)

医药知识2023-02-09 01:38:47百科知识库

含有生姜的处方(二十二)

生姜(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姜),味辛;性温,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小编整理出含有生姜的处方共4121个,本文发表的是其中的第1261~1320共60个。

处方1、定风丸

处方川乌1两5钱,附子1两5钱,草乌(俱生姜煮过用)1两5钱,川椒1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半身不遂,日夜疼痛不绝声者。

用法用量每服9丸,不可多服,空心酒送下,1日3次。

摘录《遵生八笺》卷十八

处方2、陈橘皮散

处方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草豆蔻半两(去皮),甘草1两(炙微赤,锉),干姜半两(炮裂),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胃虚气逆,呕哕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频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3、豆蔻汤

处方肉豆蔻(去壳,炮)4枚,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当归(切,焙)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半,毕拔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芍药1两,白术1两半,槟榔(微煨,锉)半两,诃黎勒(煨,去核)半两,桔梗(锉,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冷气心痛,胁下鸣转,食不能消。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切),大枣2枚(劈破),同煮至8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六

处方4、姜苓半夏汤

处方茯苓3钱,泽泻2钱,甘草2钱,半夏2钱,橘皮3钱,生姜3钱。

功能主治痰饮咳喘。

用法用量煎大半杯,温服。

摘录《四圣心源》卷五

处方5、豆蔻汤

处方肉豆蔻(去壳)半两,甘草(炙,锉)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紫色)1两半,干姜(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白滞痢,心腹胀满,不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午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七十五

处方6、京三棱丸

处方京三棱1两(炮裂),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木香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当归半两(锉,微炒),白术半两,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赤茯苓(芍药)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3分(炮,用皮),防葵半两,桂心1两,槟榔半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藏冷气,及夙有积块,时攻心腹疼痛,吐逆不思饮食,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生姜、橘皮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7、沉香丸

处方沉香(锉)1两,芍药(炒)3分,益智仁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3分,桂(去粗皮)半两,干姜(炮)半两,红豆蔻(去皮)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木香半两,当归(切,焙)半两,槟榔(锉)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甘草(炙,锉)1分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炒生姜、木瓜盐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处方8、参橘饮

处方人参1钱,白术2钱,炙草1钱,橘红1钱,紫苏1钱,麦冬1钱,黄芩1钱,竹茹1钱,生姜1钱,广香5分,茯苓1钱半。

功能主治补气清热保胎。主妊妇恶阻,呕逆不能食,六脉虚者。

用法用量加大枣为引。或加半夏2钱(姜炒)。

摘录《会约》卷十四

处方9、陈橘皮煎丸

处方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5两(别捣罗为末),巴戟天(去心)3两,石斛(去根)3两,牛膝(酒浸,切,焙)3两,肉苁蓉(酒浸,切,焙)3两,鹿茸(去毛,酒炙)3两,菟丝子(酒浸3日,别捣,焙)3两,杜仲(去粗皮,炙,锉)3两,阳起石(酒浸,研如粉)3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3两,当归(切,焙)3两,干姜(炮)3两,京三棱(煨,锉)3两,萆薢3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上为末。先以好酒五碗,于银石器内煎橘皮末,令如饧,入诸药搅匀,稍干,更入酒少许为丸,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久积冷气,攻心腹疼痛,痰癖呕逆,腹胀不思饮食,肌肤瘦瘁,腰膝倦痛,下痢泄泻,疟疾肠风,并妇人血海久冷无子。

用法用量每服20-30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处方10、辰砂祛痰丸

处方朱砂1两(水飞,一半入药,一半为衣),半夏4两,生姜4两(与半夏制作饼,阴干),槐角(炒)1两,陈皮(去白)1两,白矾(生)1两,荆芥1两。

制法上为末,姜汁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酒食过多,酸咸作成痰饮,聚于胸中,凝则呕逆恶心;流则一臂痛,头目昏眩,腰脚疼痛,深则左瘫右痪;浅则蹶然倒地。

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后生姜、皂角子汤送下。

注意忌动风、动气物、湿面、猪肉、油腻。

摘录《袖珍》卷一引《圣惠》

处方11、姜朴丸

别名厚朴煎丸

处方厚朴(去粗皮)1斤(擘作16片,肥生姜1斤,捶碎,锅内旋添汤,煮姜味淡取出,厚朴焙),干姜半斤(以甘草半斤,捶碎,煮甘草味淡取出,干姜切作片子,焙),附子(炮裂,去皮脐)4两。

制法上为末,用熟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和脾胃,进饮食。主三焦俱虚。

用法用量厚朴煎丸(《杨氏家藏方》卷六)。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处方12、枇杷叶散

处方枇杷叶3分(拭去毛,炙微黄),前胡1两(去芦头),槟榔1两,草豆蔻1两(去皮),人参1两(去芦头),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脾胃气虚,食不消化,食即欲呕。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13、恒山饮子

别名常山酒、恒山酒

处方恒山3分,乌梅肉7枚(微炒),豉心半两,桃枝1握,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虎头骨3分(涂酥炙令黄),柳枝1握,干枣3枚,生姜半两,桃仁2-7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劳疟,四肢羸瘦,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常山酒(《圣济总录》卷三十五)、恒山酒(《普济方》卷一九七)。

摘录《圣惠》卷五十二

处方14、草豆蔻汤

处方草豆蔻(去皮)3枚,当归(切,焙)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甘草(炙)1两,芍药1两,枳壳(去瓤,麸炒)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人参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室女月水不利,攻腹刺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处方15、金粟汤

处方粟米2两,半夏(生姜汁浸5宿,切,焙)2两,甘草(炙)1两,人参半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槟榔(锉)4枚。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温中调气。主妊娠心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生姜3片,煎6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处方16、桂枝石膏汤

处方桂枝2两,黄芩2两,甘草2两,升麻3两,葛根3两,生姜3两,芍药6两,石膏8两,栀子2-7枚。

功能主治伤寒忽发肿,或着四肢,或在胸背,虚肿浮如吹状,亦着头面唇口颈项,剧者偏着脚胫外如轴大而不痛不赤,着四肢者乃硬不遂,与五香麻黄汤不愈,阳气犹在经络,未入脏腑,脉势仍数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9升,煮取2升7合,分2次服,相去十里久。若前2服讫,即得汗后,服即停;不得汗,更进1服,得汗即止。不得汗者,明日去栀子,加麻黄2两,足水2升,再依方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伤寒身发浮肿,服五香麻黄,脉数不除,阳邪犹在经络,故于桂枝汤中除去大枣之滞膈,加升麻、葛根以透表,石膏、栀子以化热,黄芩专散在表之标热也。倘服之不应,更进1服,仍不得汗,恐升、葛、桂枝力绵,不能胜芩、栀、石膏之过凉,于中裁去栀子,易入麻黄,便合大料桂枝二越婢一汤之法,以服前药,身肿尚未全愈,故大枣终非所宜,升、葛尚不可缺也。

摘录方出《千金》卷九,名见《活人书》卷十七

处方17、家秘清胆汤

处方柴胡、黄芩、半夏、陈皮、竹茹、甘草、厚朴、生姜。

功能主治胆邪乘胃,呕苦吐酸。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18、参胡温胆汤

处方陈皮1钱,半夏1钱,茯苓1钱,枳实1钱,人参1钱,竹茹8分,香附8分,麦门冬8分,柴胡8分,桔梗8分,甘草3分,生姜3片,大枣2个。

功能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梦寝不安,气郁生痰,变生诸症,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烦躁不安。痰火。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

摘录《医学入门》卷四

处方19、来苏散

处方黄耆3两(酒炒),阿胶3两(粉炒),白芍1两半(酒炒),神曲2两(炒炭),炙草1两,麦芽2两(炒炭),木香1两,糯米1合,生姜3片。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临产胃虚挟滞,困乏,脉软涩者。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煎,去滓温服

各家论述临产坐草过劳,胃虚元气困乏,挟食滞而胸腹疼痛,无力送胎以分娩焉,黄耆补胃气之困乏,阿胶补阴血之虚衰,白芍敛阴和血脉,木香调气醒脾胃,神曲以消其食,麦芽以化其滞,糯米养脾益胃,炙草益胃缓中,稍佐生姜以温胃气也。为散水煎,使食滞消化,则胃气完复,而胸腹融和,安有疼痛之患?气力自然涌出,临产应无不顺之虞矣。

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九

处方20、姜蜜汤

别名姜蜜煎

处方生姜7片,蜜半盏,白茅根1握。

功能主治小便出血不止;妊娠尿血。

用法用量姜蜜煎(《医略六书》卷二十八)。

各家论述《医略六书》:妊娠冲脉内虚,挟寒邪而憎寒、口燥,经气漏泄,故尿血不止,谓之溺血。白蜜以润经燥,生姜以散经寒,茅根凉血以止血也;姜、茅煎汁,入蜜炼噙,使经寒外散,则经气完复,而血自归经,何有憎寒口燥,溺血不止之患?胎孕无不自安矣。

摘录《得效》卷七

处方21、鸡舌香汤

处方人参、黄橘皮2分,鸡舌香、半夏1钱,甘草、神曲4钱,生姜6钱,草豆蔻3个。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脾胃虚弱,久积寒痰,呕逆涎沫,哕逆恶心,宿食不消,胸膈痞闷,咳逆喘息,目眩头旋,不欲饮食,肢体倦怠。

用法用量每服2钱,沸汤点下。

摘录《鸡峰》卷十二

处方22、厚朴散

处方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苍术1两,诃黎勒1分(煨,用皮),当归3分(锉,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木香半两,缩砂1两(去皮),赤石脂1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脾脏虚冷,大肠泄痢,腹内疼痛,四肢羸瘦少力,或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本方原名厚朴丸,与剂型不符,据《普济方》改。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23、坏涎丸

处方半夏2钱(研,以生姜自然汁搜作饼子,用慢火炙黄干),粉霜半钱,铅白霜半钱,巴豆霜半钱,雄黄半钱,蝎梢半钱。

制法上各为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儿咽喉涎鸣如锯,兼伤寒身热面赤。

用法用量每用5丸,灯心汤化破。如涎未下,再投灯心汤即吐。如取涎,连3服即泻,次补。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七引郑愈方

处方24、厚朴散

处方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白术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黄耆3分(锉),白茯苓1两,桂心1两,石斛1两(去根,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芍药3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虚劳。四肢逆冷,乏力少气,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三十

处方25、麦门冬汤

处方麦门冬1升,人参2两,甘草2两,黄芩2两,干地黄3两,阿胶4两,生姜6两,大枣15枚。

功能主治妊娠六月,卒有所动不安,寒热往来,腹内胀满,身体肿,惊怖,忽有所下,腹痛如欲产,手足烦疼。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麦冬汤”;本方用乌雌鸡煎药,名“人参雌鸡汤”(见《圣惠》)。

注意忌海藻、菘菜、芜荑。

摘录《千金》卷二

处方26、法制槟榔

处方鸡心槟榔1两(切作细块),缩砂(取仁)1两,白豆蔻(取仁)1两,丁香(切作细条)1两,粉草(切作细条)1两,橘皮(去白,切作细条)半斤,生姜半斤(切作细条),盐2两。

制法上药用河水2碗浸1宿,次日用慢火砂锅内煮干,焙干,入新瓶收。

功能主治酒食过度,胸膈膨满,口吐清水,一切积聚。

用法用量每服1撮,细嚼酒下;或为细末,汤调服亦可。

摘录《奇效良方》卷四十二

处方27、卷荷散

处方初出卷荷(焙干)1钱,红花1钱,归尾1钱,蒲黄1钱,丹皮1钱,生地1钱,生姜、童便。

功能主治产后败血未尽,乍寒乍热,小腹刺痛。

用法用量水煎,热服。

摘录《万氏女科》卷三

处方28、厚朴散

别名厚朴煮散

处方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诃黎勒1两半(煨,用皮),木香1两,苍术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当归1两(锉,微炒),桔梗1两(去芦头),陈橘皮2两(汤浸)。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冷气攻心腹,胀满疼痛,饮食不消,四肢羸瘦。

用法用量厚朴煮散(《圣济总录》卷十七)。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29、沉香丸

处方沉香(锉)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白术1两,芎䓖1两,肉豆蔻(去壳)1两,茴香子(微炒令香)1两,胡椒1两,陈曲(炒)1两,桃仁(去双仁皮尖,炒)1两,楝实(取皮肉,炒)2两,阿魏半两,硇砂(无石者佳)半两(研)。

制法除硇砂、阿魏外,上为末,将硇砂、阿魏用好酒3升,银铜石锅内熬成膏,和上药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脾胃气虚弱,肌体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0丸,早晨、晚间腹空时,以茶酒盐汤任嚼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六

处方30、姜蜜汤

处方蜜半盏,生姜10片。

功能主治诸疸,或小便如血。

用法用量用新汲水1盏,煎服。逐日常服2次,小便渐白,及出血,黄疸遂愈。

摘录《普济方》卷一九六引《百一》

处方31、扶正驱邪散

处方白术2钱,当归2钱,人参1钱,香附(炒)1钱,乌药1钱,木瓜1钱,茯苓1钱,陈皮5分,紫苏5分,甘草5分(炙),生姜3片。

功能主治孕妇足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外科医镜》

处方32、辰砂丸

处方辰砂半两(研,一半为衣,一半入药),白矾(枯)半两,天南星(去皮脐,切片,再用雪水煮,焙干)1两,大半夏(汤浸7次,用生姜自然汁作饼子,炙)1两半,白附子(去皮,炮)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糯米粉煮糊为丸,如小绿豆大。

功能主治安惊化痰。主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用腊茶、薄荷汤送下。

摘录《洪氏集验方》卷五

处方33、地黄煎丸

处方地黄汁1盏,生姜汁1盏,青蒿汁1盏(同熬成膏),麒麟竭(研)半两,没药(研)半两,延胡索半两,凌霄花半两,红蓝花半两。

制法上5味各为末,与前膏子和匀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月候久不行,心忪体热,面颊色赤,不美饮食,脐下刺痛,腰胯重疼。

用法用量每服1丸,烧秤锤投酒化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处方34、安胎饮

处方四君合四物加陈皮、紫苏、葛根、前胡、大腹皮、砂仁、竹茹、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清痰,温胃,安胎。主妊娠胃气不调,风冷乘虚,水饮停结积聚,妨食呕逆,甚则伤胎,自受妊三月至九月皆患而不愈者。

注意腹皮宽膨之胀,其性太厉,惟气盛痰多,体肥发喘者酌用之。

各家论述是方四君以壮脾土,四物养血安胎,陈、砂顺气除逆,竹茹、苏、前化痰,枣、姜生津和胃,葛根为使引入阳明。

摘录《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处方35、活络汤

处方陈皮、半夏、白术、苍术、香附、南星、黄芩(酒炒)、麻黄、当归、威灵仙、荆芥、甘草、生姜。

功能主治湿热痰邪流络,臂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五

处方36、豆蔻汤

处方草豆蔻仁7钱(炒),杜茴香(炒)1两,大盐(炒)1两,干生姜1两,甘草(炒)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温中和气,进美饮食。主胸膈痞满,呕哕恶心,腹胁刺痛,短气噎闷,噫气吞酸,不思饮食,一切气痰。

用法用量每服1钱,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摘录《御药院方》卷四

处方37、厚朴散

处方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人参1两(去芦头),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白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高良姜半两(锉),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五膈气。心胸久冷结滞,时多呕吐酸水,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38、厚朴散

处方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草豆蔻1两(去皮),人参3分(去芦头),芎䓖3分,白术3分,阿胶3分(捣碎,炒令黄燥),当归3分(锉,微炒),干姜半两(炮裂,锉),诃黎勒1两(煨,用皮),吴茱萸1分(汤浸7遍,晒干,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冷气攻心腹痛,或不纳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五

处方39、诃黎勒粥

处方诃黎勒皮半两,生姜1两(切),粳米2合。

功能主治霍乱不止,心胸烦闷。

用法用量水3大盏煎诃黎勒等,取汁2盏,去滓,下米煮粥食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十六

处方40、赤石脂丸

处方赤石脂3两,龙骨2两,艾叶1两(微炒),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肉豆蔻1两(去壳),缩砂1两(去皮),高良姜1两(锉),干姜1两(炮裂,锉),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末,以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水泻,心腹(疒丂)痛,四肢逆冷,不纳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41、建中汤

处方桂心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白芍药1两,桔梗1两(去芦头),人参1两(去芦头),白术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2日,心中悸而烦者。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

处方42、建中汤

处方人参2两,甘草2两,桂心2两,茯苓2两,当归2两,黄耆3两,龙骨3两,麦门冬3两,大枣30个,芍药4两,附子1两,生地黄1斤,生姜6两,厚朴1两,饴糖8两。

功能主治虚损少气,腹胀内急,拘引小腹至冷,不得屈伸,不能饮食,寒热头痛,手足逆冷,大小便难,或复下痢口干,梦中泄精,或时吐逆恍惚,面色枯瘁,又复微肿,百节疼酸。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附子汤”。咳者,加生姜1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用黄耆建中参入当归、参、附峻补元阳,兼培荣气,加门冬、地黄以滋津液,厚朴、茯苓以泄滞气,龙骨以收耗散之精。

摘录《千金》卷十九

处方43、京三棱散

处方京三棱1两(炮,锉),白术1两,桂心半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木香半两,芎䓖2分,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槟榔2分,人参1两(去芦头),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3分(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当归3分(锉,微炒),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吴茱萸半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脾脏冷气,攻心腹疼痛,或胁下气聚不散,面色萎黄,手足常冷,不欲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2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44、厚朴散

处方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桂心3分,赤芍药3分,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3分(去心),紫苏子3分(微炒),桔梗半两(去芦头),人参3两(去芦头),大腹皮半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腹虚胀满膨膨,饮食不下,烦热不得眠卧。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个,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45、附子理中汤

处方黑附块5钱,别直参3钱,清炙草8分,川姜3钱(炒黄),冬白术3钱(炒香),生姜汁1瓢(冲)。

功能主治热壮脾肾,急救回阳。主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各家论述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处方46、参橘散

处方人参1钱,橘皮1钱,白术1钱,茯苓1钱,麦芽1钱,炙草5分,生姜2钱,竹茹1团,粳米1撮。

功能主治益胃和中。主妊娠胃虚,恶阻呕吐,饮食少进。

用法用量水煎服。未止,加制半夏。

摘录《简明医彀》卷七

处方47、沉香丸

处方雄黑豆1升(小圆者,淘),附子2两(炮裂,去皮脐),吴茱萸(汤浸,焙,炒)8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8两,生姜4两(切碎),上药用葛布作袋盛,纳大锅中,以水1斗煮令水尽,泣干,取袋中豆晒,焙干,捣罗为末,其余4味并不用;更入后药:沉香(锉)2两,肉苁蓉(去粗皮,切,焙)2两,白附子(炮)2两,巴戟天(去心)2两,牛膝(锉,酒浸,焙)1两,海桐皮(锉,炙)1两,独活(去芦头)1两,芎䓖1两,泽泻(锉)1两,山芋1两,生干地黄(切,焙)1两,羌活(去芦头)1两。

制法上除不用四味外,捣罗为末,拌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风毒脚气,上冲脏腑,散入四肢,虚肿无力。

用法用量每服2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近晚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一

处方48、姜苓术草汤

处方生姜3钱,茯苓3钱,白术3钱,甘草8分。

功能主治寒湿下痢,色纯白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温热经解》

处方49、茯苓半夏汤

处方茯苓1分(去皮),半夏1钱,生姜1分(取汁),黄芩1分(去腐),甘草1分,红皮1分(去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风热痰逆呕吐或眩运头痛。

用法用量水1盏,煎至4分,空心冲生姜汁下,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宣明论》卷六

处方50、奔气汤

别名茱萸汤

处方甘草2两,人参2两,桂心2两,茱萸1升,生姜1斤,半夏1升。

功能主治奔豚病,从卒惊怖忧追得之,气下纵纵,冲心胸脐间,筑筑发动有时,不治杀人。大气上奔胸膈中,诸病发时,迫满短气不得卧,剧荏便悁欲死,腹中冷湿气,肠鸣相逐成结气。

用法用量茱萸汤(《普济方》卷一七一)。本方方名,《救急选方》引作“奔豚汤”。

注意忌羊肉、饧、生葱、海藻、菘菜。

摘录方出《肘后方》卷三,名见《千金》卷十七

处方51、和兑饮

处方生姜汁1小匙,白蜜2匙。

功能主治新久咳嗽,未经见血者。

用法用量上和匀,重汤炖服。

摘录《古方汇精》卷一

处方52、降火化痰丸

处方天门冬(米泔水洗净,去皮心,晒干)3两(用好酒浸,杵膏),黄连3两(姜汁炒,取末),南星(生姜2钱,皂角2钱,白矾2钱,同南星煮熟,将南星晒干,取末)1两,白茯苓(去皮木,取末)1两5钱,黄芩(酒炒,取末)2两,白芥子(水洗净,炒,取末)2两,广陈皮(水洗净,蒸熟,去白,晒干,取末)3两,百部(水洗净,晒干取末)3两,苦桔梗(水洗净,炒,取末)2两,黑玄参(水洗净,晒干,取末)2两,百合(水洗净,晒干,取末)2两,生贝母(水洗净,去心,晒干,取末)3两,苏子(水淘净,晒干,炒,取末)1两5钱,半夏(照南星制,取末)5钱,萝卜子(水洗净,炒,取末)3两,青竹茹(取末)2两,干葛(水洗净,晒干,取末)1两,薄荷(水洗净,晒干,取末)3两,玄明粉1两,前胡(水洗净,去毛,晒干,取末)2两,五味子(水洗净,晒干,取末)2两,枳壳(麸皮炒,用枳壳净末)1两。

制法上拌匀,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痰火诸疾。

用法用量每服3钱,食后清茶送下。

摘录《墨宝斋集验方》

处方53、姜蜜汤

处方生姜汁5合,白蜜3合,黄连3两。

功能主治湿(匿虫)。

用法用量上以水2升,别煮黄连取1升,去滓,纳姜、蜜,更煎取1升2合,5岁儿平旦空腹服4合,1日2次。

各家论述方中一寒一热,分解湿热,借蜜引入虫口,湿热之(匿虫)无容身之地矣。

摘录《千金》卷十八

处方54、姜附丸

别名附子姜朴丸

处方干姜(炮)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

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霍乱,呕吐不止,手足厥逆。

用法用量附子姜朴丸(《卫生总微》卷七)。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处方55、和阴益阳汤

处方当归2钱,白芍(酒炒)1钱半,白术2钱,茯苓1钱半,人参(少者以淮山药炒)3钱,甘草(炙)1钱,陈皮1钱,半夏1钱半,砂仁(炒,研)8分,藿香1钱,生姜(煨)1钱,大枣3个。

功能主治伤寒吐下后,元气不足,以致饮食不思,腹满而呕,口吐冷涎,大便溏泄,小便不禁,六脉虚弱,四肢无力。

用法用量水煎,温服。如四肢寒冷,加附子1钱;小腹痛喜按者,加吴茱萸6分(开水泡1次用);泄甚者,加肉豆蔻5、7分,但当归减半,须用土炒;汗出,加蜜炒黄耆1钱半,甚者,加蜜炒麻黄根1钱半;若气下陷,亦加黄耆1钱半,升麻3分;如小便不禁,加盐炒补骨脂1钱,益智仁1钱;如心虚不宁,加枣仁(炒,研)1钱半。

摘录《会约》卷三

处方56、拨云汤

处方黄耆1分,细辛5分,生姜5分,葛根5分,川芎5分,柴胡7分,荆芥穗5钱,藁本5钱,生甘草5钱,升麻5钱,当归身5钱,知母5钱,羌活1钱5分,防风1钱5分,黄柏1钱5分。

制法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寒水翳,寒膜遮睛,隐涩难开,两目紧缩而无疼痛,两手寸脉细紧,按之洪大无力,呵欠,善悲健忘,嚏喷眵泪,时自泪下,面赤而白,能食不大便,小便数而欠,气上而喘。

用法用量都作1服,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后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57、参桂汤

处方人参3分,桂(去粗皮)3分,泽泻3分,甘草(炙,锉)3分,陈橘皮(汤去白,炒)2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胃反,呕吐不止,妨碍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加生姜1枣大(拍破),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日3-5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七

处方58、姜液膏

处方生姜母1块。

功能主治眼风痒,冷泪,烂眩有虫。

用法用量用银簪插入即拔出,点眼头尾。

摘录《直指》卷二十

处方59、附子汤

处方附子半两(生,去皮脐),生姜5两。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风毒攻手足疼痛,或攻皮肤浮肿。

用法用量《普济方》本方用法:腹中痛,水煮服亦可。

摘录《圣惠》卷二十五

处方60、建中汤

处方黄耆3两,芍药3两,甘草(炙)2两,桂心3两,生姜6两,半夏5两(洗),大枣12个(擘),饴糖10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补气。主肺虚损不足。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次服。

注意忌羊肉、饧、海藻、菘菜、生葱。

摘录《外台》卷十六引《删繁方》

本文标签: 中医中药  药材方剂大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