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为后天获得性出血性疾病,迄今病因未明。目前研究认为与发病相关的因素如下。
(1)感染及免疫因素:①感染造成人体免疫监视系统紊乱,体内产生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或病毒与某些血小板结合后刺激PAIg抗体产生,PAIg可直接作用于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破坏;②病毒于PAIg结合成免疫复合物,后者再与血小板结合,导致血小板构型变化,随之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肝、脾)清除,感染可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故可加重本病;③固定于血小板表面的免疫复合物吸附补体,通过补体溶解反应破坏血小板。
(2)遗传因素:白细胞分化抗原(HLA)HLA-DRW9及HLA-DQW3阳性与本病密切相关,本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基因调控,其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3)雌激素:现已发现,雌激素可能抑制血小板生成和(或)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与抗体结合的血小板的吞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