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el和Hoffmann均假设该试验阳性代表在神经再生的过程中,出现了新鲜的尚不成熟的轴突。但两者的观察仍有一些根本的不同。
(1)Hoffmann指出叩击试验阳性代表了感觉纤维的再生,但不包括运动纤维。Tinel对此并未提及。Hoffmann强调,在叩击试验阳性时,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可能的,但这是间接的征像,并不肯定。
(2)Hoffmann指出再生的神经纤维其刺激阈值较正常纤维低很多,因此Hoffmann建议在做该试验时应“轻叩”,以免用力太重刺激了正常的神经纤维。Tinel对试验的操作方法没有提出指导。
(3)Tinel指出可用该试验来估计患者的病情和决定是否需要手术干预。Tinel认为,如果麻痛固定在神经损伤的部位数月,则是神经完全或部分断裂的征像,神经纤维有再生但不能穿过损伤部位,需要手术探查治疗。
(4)Tinel指明了疼痛(pain)与麻痛(tingling)的区别,两者都可在叩击损伤的神经干时出现。疼痛代表痛觉神经纤维受到激惹刺激,而麻痛代表触觉神经纤维有再生。疼痛局限于损伤的局部,而麻痛向远侧放射。Tinel观察到麻痛征通常在神经损伤后4~6周出现,伴随着神经再生的进程,持续8~10月或更长时间,才消失。
实质上,Tinel征仅代表在叩击的局部神经干有未成熟的(新生的)触觉神经轴突存在,即感觉轴突的生长比髓鞘的成熟快,并不预示神经功能的肯定恢复[6]。在神经轴突成熟并完全髓鞘化演变为正常神经之后,Tinel征即消失[7]。1999年Spicher[8]介绍用震动刺激仪进行Tinel征激发点的精确定位和刺激量的标准化,以此对Tinel征进行更精细的分级并与感觉功能的恢复联系起来。在神经断裂的部位,初始Tinel征为T0,如持续存在则为T00;在远侧,弱刺激诱发Tinel征为T++,强刺激诱发Tinel征为T+。用Dellon改良的Zachary感觉分类法(8级,S0~S4,再加上+-),作者认为当感觉恢复至S0~S1阶段时,可引出T++Tinel征,但当感觉恢复至S2+~S3时,Tinel征就不再能引出。
放电样麻痛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新生的神经细胞膜的离子通道刺激阈值低的缘故,如轻度刺激后发生过度的钠内流[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