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白花丹
名称出处:《生草药性备要》
概况异名:山坡苓、假茉莉,总管(《生草药性备要》),千里及、鸟面马(《植物名汇》),一见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野苜莉,隔布草(福建),千槟榔、天槟榔、照药(广西),白皂药、白花皂药(四川),白花岩陀(云南)。
基源:为蓝雪科蓝雪属植物白花丹的全草和根。蓝雪属全世界约12种;中国约3种,其中2种为民间草药。
原植物:白花丹Plumbago zeylanica L.,又名白雪花(《广州植物志》)。
形态:多年生攀援状半灌木,高1~3m。茎细弱,多分枝,枝具棱槽,光滑无毛。叶卵形至长圆状卵形,长4~10cm,宽1.5~5cm,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无毛;叶柄基部扩大而抱茎。穗状花序顶生和腋生,长5~25cm,花序轴具腺体,苞片短于花萼;花萼绿色,长约1cm,顶端5裂,具5棱,棱间干膜质,具腺毛,花冠高脚碟状,白色或白而略带蓝色,筒长约2cm,顶端5裂;雄蕊5,与花冠裂片对生;花柱合生,无毛,子房长圆形,上位,柱头5,生于喉处。蒴果膜质,盖裂。花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292页.图4537)
生境与分布:山野间常见,也有栽培。分布于中国西南及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世界其他热带地区也有分布。
化学性质根含白花丹萘醌(矶松素Plumbagin)、3-氯白花丹萘醌(3-Chloro Plumbagin)、3,3’-双白花丹萘醌(3,3’-Biplumbagin)[1-3]和5种未鉴定的成分[5],尚含有β-谷甾醇、香草酸(Vanillic acid)、白花丹萘酸(Plumbagicacid)[6]、葡萄糖、果糖、蛋白酶[4][7]、甾体皂甙、儿茶类鞣质[7]、天门冬氨酸、色氨酸、酪氨酸、苏氨酸、丙氨酸、组氨酸、对羟基苯基甘氨酸、蛋氨酸、羟基脯氨酸[8]。此外,含有Chitranone、Zeylenone、Maritinone、2-Methylnaphthazann(2-甲基萘茜)、Plumbazeylanone、萘醌、亚甲基3、3’-二石苁蓉醌[9]Methylene-3,3’-Diplumbagin)(1)。
参考文献
[1] CA 1931;25:28078 [2] CA 1963;59:903n。
[3] CA 1971;75;85141t。
[4] CA 1964;60:8143b。
[5] Univ poona Sci Technol 1973;44:27。
[6] CA 1980.93;21916h。
[7] J Bangladesh Acad Sci 1981;5(1);71。
[8] J Indian Chem Soc 1987;64(4):261。
[9]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988;(2):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