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楞子

医药知识2023-02-03 05:25:08百科

瓦楞子

概况

异名:蚶壳(《本草拾遗》),瓦垄子(《丹溪心法》),蚶子壳(《本草蒙筌》),魁蛤壳(《品汇精要》),花蚬壳(《浙江中药手册》),瓦垄蛤皮(《中药志》),血蛤皮(《山东中草药手册》)。

基源:为蚶科动物魁蚶、毛蚶或泥蚶的贝壳。

原动物:魁蚶Scapharca broughtnii(Schrenck)。毛蚶Scapharcta subcrenada(Lischke)。泥蚶Tegilarca granosa(Linnaeus)

历史:本品原名蚶,始载于《别录》。《本草拾遗》名蚶壳。《本草蒙筌》名蚶子壳。瓦楞子之名见于《本草备要》。《纲目》:“咸走血而软坚,故瓦垄子能消血块,散痰积。”近年各中医药书籍皆有收录,用为软坚散结药。

形态:魁蚶 贝壳大,斜卵圆形,极膨胀,左右两壳稍不相等。背部两侧略呈钝角,腹缘圆。放射肋宽,平滑,其放射肋纹42~48条,无明显的结节,同心生长轮脉在腹缘略呈鳞片状。壳面白色,被棕色表皮。

毛蚶 贝壳膨胀,呈长卵圆形,两壳不等,右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有棱角,腹缘前端圆,后端稍延长。壳顶突出,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表面放射肋凸出较密,共约35条左右。肋上显出方形的小结节,此种结节在左壳上尤为明显。壳面白色,被有褐色绒毛状表皮;壳内面白色或灰黄色,壳缘具有与表面放射肋相应的或深或浅的小沟。

泥蚶 贝壳极坚厚,卵圆形,两壳相等。壳顶突出,尖端向内卷曲,位置偏于前方。表面放射肋发达,18~21条,肋上有极显著的颗粒状结节。壳表面白色,被褐色薄皮。生长轮脉在腹缘明显,略呈鳞片状层。壳内面灰白色,边缘有与壳面放射肋相应的深沟。

生境与分布:魁蚶栖息于沿海潮下带数米至十数米的软泥沙质的海底。毛蚶生活于潮间带以下至20余米深的泥或泥沙质的海底,以稍有淡水流入的河口地区的环境中最多。雌雄异体,生殖腺成熟时卵巢为红色,精巢为白色。产卵期为7~9月,卵子和精子都排在海水中受精发育,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约2~3周变态成幼贝在海底附着。泥蚶生活于浅海泥滩中,并常发现于有淡水流入处,产卵期8~10月,生殖腺成熟时雌性为淡红色,雄性为淡黄色。卵子在海水中受精孵化,幼贝生活于风浪小的细砂质的潮间带,两年成熟。三者都分布于渤海、黄海、南海和东海。

生药

采集:春、秋季采集,在浅海泥沙中拾取后,洗净泥沙,煮熟剔去肉,将壳晒干。药材产沿海地区。

鉴别:本品呈扇形或近三角形,背面隆起,左右两壳同形或左壳稍大于右壳,壳顶突出而且向内卷曲,长2~7cm,宽1.5~5cm,高0.8~2.5cm;外表面灰棕色、白色相间呈半个同心圆状色带,具18~48条隆起的肋纹,肋纹具粒状突起或平滑,微具瓷器样光泽;壳内面白色、乳白色或蛋青色,边缘有与肋纹相应的凹陷;铰合面有一列平直排列的绞合齿。质坚硬,折断面白色。气味均无。以个整齐、干净无残肉、无泥土者为佳。

加工炮制:生瓦楞子 洗净晒干,碾碎。煅瓦楞子 取瓦楞子放蚶蜗内,置无烟的炉火中煅至酥脆,取出放凉,碾碎用。

化学性质

含碳酸钙90%以上,有机质约1.69%;尚含少量Mg、Fe、硅酸盐、硫酸盐、磷酸盐和氯化物。

参考文献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00。

本文标签: 瓦楞子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