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

医药知识2023-02-03 05:13:27百科

杜仲

概况

异名:木绵(《别录》),檰(《图经本草》)。

基源: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及枝、叶。杜仲属仅1种,中国特产植物。

原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er,又名丝连皮、丝楝皮(《中药志》),扯丝皮(《湖南药物志》),丝楝树、棉树(湖北)。

历史:杜仲《本经》始载,列为上品。《纲目》列于木部乔木类。在《证类本草》中引宋《图经本草》云:“叶如辛夷亦类柘,其皮类厚朴,折之内有白丝相连……江南渭之檰,初生叶嫩时采食,谓之檰芽,花实苦涩,亦堪入药;木作履,亦主益脚。”以上所述,实为本种。

形态:落叶乔木,高8~20m,胸径可达50cm;树皮粗糙,灰褐色,皮、枝及叶均含胶质,折断可拉出多数白色细丝。单叶互生,叶柄长1~2cm;叶片薄革质,椭圆形或近卵形,长7~15cm,宽3.5~6.5cm,基部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锯齿,顶端渐尖或尾尖,上面暗绿色,幼叶有褐色柔毛,老叶仅下面叶脉处被疏毛,叶面略有皱纹;侧脉6~9对。花单性,雌雄异株,生于当年枝基部;雄花无花被,花梗长约3mm;苞片倒卵状匙形,长6~9mm,边缘有睫毛,早落;雄蕊6~10枚,花药细长,药隔突出;雌花单生,苞片倒卵形,花梗长8mm,子房无毛,扁而长,先端2裂。翅果扁平,长椭圆形,长3~3.5cm,宽1~1.3cm,先端下凹,周围具薄翅。种子1粒,扁平,线形,长1.2~1.5cm,宽约3mm。花期4~5月,果期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70页.图2069)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300~500m的低山谷地、低坡。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河南、四川、贵州、云南。现中国各地广泛栽培。

生药

栽培:宜阳光充足、气候温和湿润的环境,耐寒。适于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用种子繁殖,通常2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播前种子需用温水浸24小时,再用湿砂拌匀,放于室内,用草帘覆盖,每2~3天翻动1次,当种子开始萌芽时播种;也可用20℃温水浸种3天(每天换水),取出沥干后播种,每亩用种量7~8kg。按行距23~30cm开浅沟条播,深3~4cm,播后覆土盖草,浇水保湿。出苗后揭草,结合中耕除草,追肥2~3次,培育1~2年后于秋末或春初移栽定植,行株距各2.5~3m。定植后每年早春施肥1次,用堆肥、厩肥、草木灰、人畜粪等肥料穴施或环施;冬季应适当修剪枝条和地面蘖生苗,促使主干健壮成长。

采集:一般采用局部剥皮法。在清明至夏至间,选取生长15~20年以上的植株,剥取树皮,刨去粗皮,晒干。药材主产于四川、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此外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也产。

鉴别

性状:皮板片状,少数为卷片,厚3~7mm;外表面淡灰棕色,有不规则纵槽及裂纹,并有斜方形皮孔,较厚者已刮去部分栓皮,显淡棕色而较平滑;内表面红紫色或紫褐色,光滑。质硬脆,折断面有绵密的银白色胶丝相连。以皮厚、完整、去净粗皮、断面丝多者为佳。

显微 树皮横切面:木栓组织有2~7个层带,每层带多为2~5列内壁特别增厚且木化的木栓细胞组成,在两个栓层之间为被推出的颓废皮层组织,细胞间散有石细胞群。韧皮部有5~7条木化的石细胞环带,每环带为3~5列石细胞,并偶伴有少数纤维;射线2~3列细胞,穿过石细胞环向外辐射,近石细胞环处可见胶丝团块。(图见《中草药学》.中册.393页.图324) 粉末:深灰棕色。 ①石细胞大多成群,类长方形、类方形、类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2~80μm,长至180μm,壁厚6~28μm,大多厚薄不匀,孔沟明显,有的分枝,胞腔大小不一,有的含橡胶质团块。 ②橡胶丝细长条状,稍弯曲或扭曲成团,直径8~16μm,表面略粗糙,显颗粒性。 ③木栓细胞表面观多角形,直径16~42μm,壁不均匀增厚,木化,纹孔细小而明显,胞腔内常含橙红色物;断面观略呈长方形,壁一边薄,另边甚厚,孔沟明显。 ④筛管分子端壁复筛板的筛域椭圆形,较大;侧壁上的筛域较小,类圆形。(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613页.图300)

理化:取样品粉末适量,用水煎煮,滤过,滤液用铅盐法沉淀,脱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4∶1∶1)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三氯化铁试剂显色。另取上述脱铅液适量,浓缩,用氢氧化钾碱化,热回流水解,用盐酸酸化至pH2~3,用乙醚萃取,萃取液上硅胶柱层析,用含5%甲醇氯仿液洗脱,洗脱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醋酸-水(5∶1∶1)为展开剂,展开后,喷三氯化铁试剂显色。(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299页.图203A、B)

加工炮制:常用的炮制品有杜仲、盐杜仲和杜仲炭。 ①杜仲 取原药材,刮去粗皮,洗净,润透,切丝或块,干燥。 ②盐杜仲 取净杜仲,加盐水拌匀,润透,用文火炒至断丝,表面焦黑色时,取出,放凉。每100kg杜仲,用盐2kg。 ③杜仲炭 取净杜仲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并断丝,用盐水喷洒,取出,晾干。每100kg杜仲,用盐2kg。此外,现代有用烘烤法加工。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盐杜仲密闭,置于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树皮中含有20多种木脂素类成分,其中包括2,6-双(羟基苯基).3,7-二氧二环[3,3,0]辛烷糖甙[2,6-Bis-(Hydroxyphenyl)-3,7-dioxybicycles[3,3,0]octane glucoside][1]、杜仲素A(Eucommin A)(1)[2]、松脂醇甙(Pinoresinol O-β-D-glucopyranoside)、松脂醇二糖甙[3]、1-羟基松脂醇4’-葡萄糖甙(1-Hydroxypin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1-羟基松脂醇4″-葡萄糖甙[5]、1-羟基松脂醇4,4″-双葡萄糖甙、麦地脂素4’-葡萄糖甙(拟)(Medioresinol4’-O-β-D-glucopyranoside)[4]、麦地脂素双糖甙(拟)[3]、丁香脂素甙(Syringaresinol o-β-D-glucopyranoside)[4]丁香脂素双糖甙(拟)(Liriodendrin)[3]、(+)-丁香脂素单糖甙[20]橄榄脂素(Olivil)、环橄榄脂素(Cycloolivil)[5]橄榄脂素4′-葡萄糖甙、橄榄脂素4″-葡萄糖甙[6]、橄榄脂素4’,4″-双葡萄糖甙[4]、苏式二羟基去氢双松柏醇(Erthro-dihydroxy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赤式二羟基去氢双松柏醇[7,9]、去氢双松柏醇二葡萄糖甙(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γ’-di-oβ-D-glucopyranoside)[8]和2种倍半木脂素成分儿草素c双糖甙(Hedyotol c4″,-di-O-β-D-glucopyranoside)[6]、丁香酰甘油基β-丁香脂素二葡萄糖甙(Syringylglycerol-β-synngaresinol ether4″,-di-O-β-D-glucopyranoside)(2)[8];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包括杜仲甙(Ulmoside)(3)[1]、杜仲醇(Eucommiol)(4)、杜仲醇甙I(Eucommioside I)、京尼平甙(Geniposide)、京尼平甙酸(Geniposidic acid)、桃叶珊瑚甙(Aucubin)[6];甾醇及萜类成分有白桦脂醇(Betulin)、白桦脂酸(Betulic acid)、乌苏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10]、胡萝卜甙[1];17种游离氨基酸,即丝氨酸、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胱氨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苏氨酸、色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12];2种多糖类成分杜仲多糖A(拟)(Eucomman A)[13]和杜仲多糖B(拟)[14];以及杜仲戊烯醇(Ulmoprenol)[1]、赤式和苏式愈创木基甘油(Guiacylglycerol)[5]、香草酸(Vanillic acid)、二十九烷(Nonacosane)、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10,19]等。

杜仲的茎中含有仲醇、1-去氧杜仲醇(1-Deoxyeucommiol、)丁香甙(Syringin)、松柏甙(Coniferin)、京尼平甙、京尼平甙酸、5-羟甲基-2-呋喃甲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等成分,以及大量的葡萄糖和蔗糖[15]

从杜仲叶中得到1-去氧杜仲醇[16]、杜仲醇、桃叶珊瑚甙、山柰酚、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酒石酸、咖啡酸[1]、二氢咖啡酸(Dihydrocaffeic acid)、儿茶酚、赤式和苏式愈创木基甘油、反式-4-羟基环己甲酸(trans4-Hydroxycyclohxane-1-carboxylic acid)、3-(3-羟基苯基)丙酸[3-(3-Hydroxyphenyl)propionic acid][16]。叶中的游离氨基酸为皮中除胱氨酸和酪氨酸外的其余15种[12]

附 种子中含脂肪油26.47%~29.01%,脂肪酸的组成为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和棕榈酸[17]。从种子中还得到4种新的多聚环烯醚萜甙杜仲子甙A、B、C、D(拟)(UlmoidosideA、B、C、D),其化学结构系由3~4个京尼平甙酸通过C-11羧基和C-10羟甲基间形成酯键彼此相连,以及一个游离的C-11羧基乙酯化构成,碱水解后均形成唯一的产物京尼平甙酸[18]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4。
[2] CA 1988;108:91694s。
[3] Chem Pharm Bull 1983;31(9):2993。
[4] Chem Pharm Bull 1985;33(9):3651。
[5] Chem Pharm Bull 1986;34(2):523。
[6] Chem Pharm Bull 1986;34(12):4933。
[7] Chem Pharm Bull 1987;35(5):1785。
[8] Chem Pharm Bull 1987;35(5):1803。
[9] Chem Pharm Bull 1988;36(1):435。
[10] 植物学报 1986;28(5):528。
[11] 植物学报 1989;31(2):132。
[12] 中国中药杂志 1990;15(1):43。
[13] ChemPharm Bull 1990;38(7):1966。
[14] Phytochemistry 1990;29(10):3091。
[15] 生药学杂志(日) 1988;42(3):247。
[16] 生药学杂志(日) 1988;42(1):76。
[17]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1032。
[18] Chem Pharm Bull 1990;38(1):267。
[19] 中药资源学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3:241。
[20] J EthnopharmacoL 1988;23(2~3):159。
[21] 中草药 1989;20(4):43。

本文标签: 杜仲  药性  临床应用  药理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