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天麻
名称出处:《雷公炮炙论》
概况异名:鬼督邮(《本经》),明天麻(《临证指南医案》),水洋芋(《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冬彭(藏名)。
基源: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根茎。天麻属全世界约20种;中国约3种,其中天麻为著名中药。
原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又名赤箭、离母(《本经》》,神草(《吴普本草》),独摇芝(《抱朴子》),赤箭脂、定风草(《药性论》),合离(《酉阳杂俎》),合离草、独摇(《本草图经》),白龙皮、赤箭芝(《纲目》),自动草(《湖南药物志》)。
历史:天麻原名赤箭,始载《本经》,列为上品。宋代《开宝本草》始收载天麻之名。《纲目》中将二者合并,称“天麻即赤箭之根。”引马志曰:“天麻生郓州、利州、太山、劳山诸处,五月采根暴干。叶如芍药而小,当中抽一茎,直上如箭杆。茎端结实,状若续随子。至叶枯时,子黄熟。其根连一、二十枚,犹如天门冬之类。形如黄瓜,亦如莱菔,大小不定。”以上说明古代所用天麻与今日所用相同。
形态:腐生兰。植株高30~150cm。块茎椭圆形或卵圆形,横生,肉质。茎黄褐色,节上具鞘状鳞片。总状花序长5~20cm,花苞片膜质,披针形,长约1cm;花淡绿黄色或肉黄色;萼片与花瓣合生成斜歪筒,长约1cm,直径6~7mm,口偏斜,顶端5裂,裂片三角形,钝头;唇瓣白色,3裂,长约5mm,中裂片舌状,具乳突,边缘不整齐,上部反曲,基部贴生于花被筒内壁上,有一对肉质突起,侧裂片耳状;合蕊柱长5~6mm,顶端具2个小的附属物;子房倒卵形,子房柄扭转。花期6~7月,果期7~8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57页.图8143)
生境与分布:生于林下阴湿、腐殖质较厚的地方,现各地有载培。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原苏联、日本、印度、锡金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于凉爽潮湿的环境,夏季忌高温,冬季怕严寒;土壤以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而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及砂砾土为宜。忌涝洼积水地。
天麻无根、无绿叶,不能独立自养生存,必须依赖真菌营共生生活,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繁殖方法: ①块茎繁殖 于冬季或早春休眠期栽培。选取中等个的块茎(白麻)及细小块茎(米麻)作种。栽种前首先须培养菌材,于3~9月砍取槲栎、栓皮栎、板栗、青刚、桦树等阔叶树的树枝,粗为7cm左右,截成50cm左右长的木段,并在木段上用刀砍上鱼鳞口,深度以砍至木质部为佳。然后选择温暖潮湿的砂土或砂质壤土上,开挖30~50cm深的窖,窖底排铺一层木段,木段间接上蜜环菌种,用腐殖质土填实空隙,以此再铺放第二层木段,如此堆放4~5层,窖面需覆土10cm,再盖上枯枝落叶,保湿防晒,注意浇水,以利菌丝体生长。室内可进行堆培。菌种来源,可在产区挖掘附有蜜环菌的腐烂树根、树桩,或人工培养的菌株。栽培时,按穴距30~50cm开穴,穴的大小以木段长短而定,一般以面积0.5~1m2为宜,深33~50cm,穴底平整,先铺腐殖质土3~5cm,将培养好的菌材横铺于穴内,菌材间距相隔3crn左右,用腐殖质土填满空隙,使菌材呈半埋,菌材之间每隔7~10cm栽放种麻1个,与菌材平行,紧靠菌材,上盖本土至不见菌材为准,再用同法栽培上层,最后穴面盖土10cm。每穴投放菌材5根左右,种麻用量50~250g。栽培方式采用两层或单层,因地制宜。 ②种子繁殖 天麻种子无胚乳及其他营养贮备,必须与真菌紫萁小茹(Mycena osmundicola Lange)等萌发菌建立营养关系才能发芽。发芽后的原球茎,又须要同化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Fr.)才能正常生长。因此,播种前准备菌床,用新鲜树段培养蜜环菌。培菌时期宜在4~5月,方法与块茎繁殖相同。6~7月播种,剪取尚未开裂的成熟果实,随采随播,每M2用种量为30~50个果实的种子。播种时揭开菌床,取出菌材和覆盖物,然后在穴底铺上1~2cm淋湿的青刚树等落叶,将采收的种子撒播于落叶层上,撒后再覆盖薄层落叶,然后铺排一层菌棒,棒间又撒播少量种子,盖上树叶及原土。再用同法进行第二层播种,最后恢复菌床原状。经常注意浇水,培育1~2年即可移栽繁殖。栽种后,必须根据天麻生育过程与其周围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管理,注意温度、湿度的调节与控制,保持土壤湿润而不积水,经常拔除杂草,防止蛴螬、蝼蛄、老鼠等为害。
采集:冬、春季采挖,冬采者称“冬麻”,质优,春采者称“春麻”,质量不如冬麻好。挖出后,除去地上茎及须根,洗净泥土,用清水泡,及时擦去粗皮,随时放入清水或白矾水中浸泡,再水煮或蒸透,至中心无白点时为度,取出晾干、晒干或烘干。药材主产于四川、云南、湖北、陕西、贵州。
鉴别
性状:根茎长椭圆形,扁缩而稍弯曲,长5~13cm,宽2~6cm,厚1~3c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微透明,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以质地坚实沉重、有鹦哥嘴、断面明亮、无空心者为:“冬麻”,质佳;质地轻泡、有残留茎基、断面色晦暗、空心者为:“春麻”,质次。
显微 本品横切面:表皮有残留;下皮由2~3列切向延长的栓化细胞组成。皮层为10数列多角形细胞,有的含草酸钙针晶束。较老块茎皮层与下皮相接处有2~3列椭圆形厚壁细胞,木化,纹孔明显。中柱大,散列小形周韧维管束,导管2至数个成群;薄壁细胞亦含针晶束。髓部细胞类圆形,具纹孔。(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244) 粉末:米黄色或淡黄棕色,味微甜。 ①含糊化多糖类物薄壁细胞无色或微灰棕色,有的细胞中可见充满长卵形、长椭圆形或类圆形颗粒,长21~56μm,直径14~30μm表面多不光滑而现微细点状;遇碘液显棕色或淡棕紫色。用水合氯醛液装置,颗粒溶化。 ②草酸钙针晶多成束有石薄壁细胞中或有散在,针晶较细,长25~93μm。 ③木化厚壁表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类椭圆形,直径约至136μm,壁厚3~8μm,部分壁呈连珠状,纹孔明显(幼小块茎无厚壁细胞);另有少数单个散在的类长方形厚壁细胞,直径约至190μm,纹孔不明显。 ④薄壁细胞壁微波状弯曲;有的稍增厚,非木化,纹孔较大而密。 ⑤螺纹、网纹及环纹导管,直径8~33μm。(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94)
加工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黑色泛油者,大小个分开,浸泡至三四成透时,取出,润软,或蒸软,切薄片,干燥。此外,还有姜制、麸制、煨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性质主要成分为天麻甙(天麻素)(对羟甲基苯-β-D-吡喃葡萄糖甙)(Gastrodin,P-Hydroxymethyl-phenyl-β-D-glucopyranoside)(1)[1-3],另含赤箭甙(Gastrodioside)(4)、即双(-羟苄基)-醚单-β-D-吡喃葡萄糖甙[bis(4-Hydroxybenzyl)-ether mono-β-D-glucopyranoside][4]、对羟基苯甲醇(天麻甙元)(2)、对羟基苯甲醛(P-Hydroxybenzaldehyde)(3)、3,4,-二羟基苯甲醛、4,4′-二羟基二苯基甲烷、对羟苄基乙基醚、对羟苄基甲醚、双(4-羟苄基)醚、4-乙氧甲苯基4′-羟苄基醚、4-(4′-羟氧基)苄基甲醚[4-(4′-Hydroxybenzyloxy)berzyl methy ether]、三[4-(β-D-吡喃葡萄糖基氧)苄基]柠檬酸酯{tris[4-(β-D-Glucopyranosyloxy)benzyl]citrate}(Parishin)[1-5]。另外还含β-谷甾醇及其D-葡萄糖甙、即胡萝卜甙[2],琥珀酸[3]、柠檬酸及其单甲酯[2]、棕榈酸[2]、香草醇(香荚兰醇)(Vanillyl alcohol)[4]。天麻多糖由葡萄糖分子组成,分子量小于5000,具有免疫增强性[6]。
参考文献
[1] 科学通报 1979;(7):335 。
[2] 化学学报 1979;37(3):175 。
[3] 化学学报 1979;37(3):183 。
[4] Chem pharm Bull 1981;(1):55 。
[5] 科学通报 1981;(18):1118 。
[6] 铁道医学 1988;(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