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廊茵
名称出处:《浙江药用植物志》
概况异名:刺蓼(《浙江药用植物志》),猫儿草(临安),红梗豺狼舌头草(昌化)。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廊茵的全草。
原植物:廊茵Polygonum senticosum(Meissn.)Fr.et Savat,
形态:一年生蔓性草本,茎细长,有分歧,长约1~2m,带红色,有4纵棱;上部被有细毛,单叶互生,叶片三角形,上部叶呈长三角形,长4~6cm,宽2~4cm,顶端渐尖,基部呈戟状心形,全缘或浅波状,有钩状刺毛,两面均具有绿色密生短细毛;叶柄细长,长1.5~3cm;鞘状托叶绿色,呈叶状,抱茎,边缘无毛。茎的棱上及叶柄和叶上中脉上均疏生逆刺。花淡红色,数朵密集成头状花序,有时排列成总状;花序轴长1~2.5cm,密生短毛,小花梗甚短,总被片5片,椭圆形,长3.5~4cm,顶端渐尖;雄蕊3~9枚,雌花花柱3条。瘦果卵球形,有不明显的3棱形隆起,黑色并有光泽,长宽均约3mm。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浙江药用植物志》.248页)
生境与分布:常生长于路旁草丛中。分布于浙江、湖南等省。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
化学性质全草含异槲皮甙约0.07%。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