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羊蹄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异名:牛舌菜(《纲目》),羊舌头(浙江),野大黄,癣草(福建),野菠菜(上海)。
基源:为蓼科酸模属植物羊蹄的根。
原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
历史:《本经》始载之,并列为下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后蜀《蜀本草》云:“所在有之,生下湿地,春生苗,高者三,四尺。叶狭长,颇似莴苣而深绿,茎节间紫赤。开青白花成穗,结子三棱,夏中即枯。根似牛蒡而坚实。”宋《本草衍义》云:“叶如菜中波棱,但无岐而色差青白,叶厚,花与子也相似。叶可洁擦石……”《纲目》中:“近水及湿地极多,叶长尺余,似牛舌之形,不似波棱,入夏起苔,开花结子,花叶一色,夏至即枯,秋深即生,凌冬不死。根长近尺,赤黄色,如大黄萝卜形……”清《植物名实图考》:“云今通呼牛舌科,亦曰牛舌大黄,子名金荞麦,以为疥癣。”所说系本种。
形态: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粗大,黄色。茎直立,不分枝,稍粗壮。茎生叶有长柄,叶片长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10~25cm,宽4~10cm,顶端稍钝,基部心形,边缘有波状皱折;基生叶较小,有短柄,基部楔形,两面都无毛;托叶鞘筒状,膜质,无毛。花序为狭长的圆锥状,花两性,花被片6,成二轮,果时内轮花被片增大,卵状心形,顶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有2整齐的牙齿,全部有瘤状凸起;雄蕊6;雌蕊1,柱头3。瘦果宽卵形,有三棱,长约2mm,黑褐色,光亮。花期4月,果期5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43页.图904)
生境与分布:生于路旁湿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亚洲、非洲北部及欧洲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8~9月采取,挖取根部,洗净,常切片,晒干。
鉴别
性状:羊蹄根类圆锥形,长6~18cm,直径8~18mm,根头部有茎基残余及支根痕,表面棕灰色,具纵皱纹及横向突起的皮孔样疤痕。质硬易折断,折断面黄灰色颗粒状。有特殊香气,味微苦涩。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稍厚。细胞中有草酸钙簇晶,直径38~115μm。韧皮部细胞压缩。形成层呈环状。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少数伴有纤维束,径向排列较稀疏。本品薄壁组织中含有众多淀粉粒呈长圆形或类球形,长3~27μm;尚含黄棕色物质。(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图30~31)
理化:取样品粉末0.2g,用甲醇浸泡5~6小时,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苯-甲酸乙酯-甲酸-甲醇(3∶1∶0.05∶2)为展开剂,以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为对照。展距10cm,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斑点均呈橙红色荧光。(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5)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化学性质主要含蒽酮类化合物: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和大黄酚(Chrysophanol)[1,2]、大黄根酸(Chrysophanic acid)[1]。还有酸模素(Nepodin)及其衍生物[1],缩合鞣质[2],脂肪酸和β-谷甾醇。
参考文献
[1] 药学通报 1980;15:48。
[2] 中药通报 198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