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粟

医药知识2023-02-03 02:52:26百科

鼠尾粟

概况

异名:线香草、老鼠尾、鼠尾牛顿草(《福建中草药》)。

基源:为禾本科鼠尾粟属植物鼠尾粟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鼠尾粟Sporobolus fertilis(Steud.)W.D.Clayt.[S.indicus var.purpureo-suffusus(Ohwi)Koyama f.spiciformis Koyama]

形态:多年生。秆直立,质较坚硬,平滑无毛。叶鞘平滑无毛或其边缘稀具极短的纤毛,叶舌纤毛状,长约0.2mm;叶片质较硬,平滑无毛,或仅上面基部疏生柔毛,通常内卷,长15~60cm,宽2~5mm。圆锥花序较紧缩呈线形,长达6cm,小穗灰绿色且略带紫色,长1.7~2mm;颖膜质,第1颖长约0.5mm,第2颖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1.5mm,具1脉;外稃等长于小穗,先端稍尖,具1中脉及2不明显侧脉;雄蕊3枚,花药黄色。囊果成熟后红褐色,明显短于外稃和内稃。花果期3~12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10卷.1分册.98页.图31∶6~10)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20~2600m的田野路边、山坡草地及山谷湿处和林下。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西南、陕西、甘肃、西藏等省区。印度、缅甸、斯里兰卡、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等地亦有。

生药

采集:夏、秋季采收全草,鲜用或晒干。

药性

性味:甘、淡,平。 ①《新华本草纲要》:“淡,凉。” ②《闽南民间草药》:“甘,平。” ③《实用中草药》:“淡,平。”

功效:清热凉血,解毒利尿。

主治:流脑,乙脑高热神昏,传染性肝炎,赤白痢疾,热淋,尿血。 ①《闽南民间草药》:“祛湿,解毒,治久痢。” ②《泉州本草》:“热结淋症,痢疾,黄疸湿热。” ③《福建中草药》:“治伤暑烦热,痢疾,燥热便秘,湿热淋浊或尿血。” ④《实用中草药》:“治血尿,预防乙型脑炎。” ⑤《新华本草纲要》:“治流脑,乙脑的高热、神昏,病毒性肝炎,赤白痢疾,热淋,尿血,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鲜品60~12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①《泉州本草》:“治高热抽筋神昏:鲜鼠尾牛顿草根120g。600ml煎至200ml,加食盐少许冲服。12小时内服3次。” ②厦门《新疗法与中草药选编》:“预防流脑:老鼠尾90~150g。煎服。另用绿豆煎汤加盐少许,当茶饮。” ③《闽南民间草药》:“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鲜鼠尾牛顿草根120g。红糖60g。水煎,分3次服,连服3~7天。” ④《泉州本草》:“治传染性肝炎:鼠尾牛顿草全草60g,茵陈30g。煎汤,1日分2~3次服,连续服之,至愈为度。” ⑤《闽南民间草药》:“治久痢赤白:鲜鼠尾牛顿草30g。水煎调糖服,日1次。” ⑥《泉州本草》:“治小儿热结,小腹胀满,小便不利:鲜鼠尾牛顿草60g。水煎,分3次饭前服。”

本文标签: 鼠尾粟  药性  临床应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