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

医药知识2023-02-03 02:30:07百科

蚱蝉

概况

异名:鸣蜩(《诗经》),,马蜩(《尔雅》),(《方言》),鸣蝉(《唐本草》),秋蝉(《圣惠方》),蜘蟟(《七修类稿》),蚱(《中药志》),知了(《江苏药材志》)。

基源:为蝉科蚱蝉属动物黑蚱的全虫。

原动物:黑蚱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历史:蚱蝉首载于《本经》列为中品。《本草图经》记载:“蚱,蝉声也。……及蝉之最大也,即此也。”蝉类众多,独此一种入药。

形态:雄虫体长而宽大,长4.4~4.8cm,翅展12.5cm,雌虫稍短,黑色,有光泽。头部横宽,中央向下凹陷,颜面顶端及侧缘淡黄褐色。复眼1对,大而稍宽,呈淡黄褐色;单眼3个,位于复眼中央,排列呈三角形。触角短小,位于复眼前方。前胸背板两侧边缘略扩大,中胸背板有2个隐约的中央线状淡赤褐色的锥形斑。翅2对,透明有反光,翅脉显明,前缘淡黄褐色,翅基室1/3为黑色,亚前缘室呈黑色,并有1淡黄褐色斑点。后翅基部2/5为黑色。雄虫具鸣器,雌虫则无。足3对,淡黄褐色,腿节上的条纹,胫节基部及端部均黑色,腹部各节黑色,末端略尖,呈钝角。雄虫腹盖发达,不及腹部的一半,外缘呈弧形隆起;腹盖的外缘与后缘,各腹节的后缘以及分布在腹面分散的点均为淡黄褐色,雌虫腹盖不发达,产卵器显著。

生境与分布:成虫多栖于柳、杨、枫杨及苹果,梨,桃,杏等阔叶树木上。中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6~7月间捕捉,捕捉后蒸死,晒干。

化学性质

干品含水分20.62%,蛋白脂64.25%,脂肪2.30%,维生素A、B及灰分3.33%,(P、Ca、Fe、Cu、Mn等)。鲜品含水分65.9%,蛋白脂25.5%,脂肪2%,碳水化合物1.4%,维生素A、B,C及灰分2.3%等。

参考文献

邓明鲁等.中国药用动物.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

本文标签: 蚱蝉  药性  临床应用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