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衡州乌药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异名:木防己、十八症、托食茶、消食树(广西)。
基源:为防己科木防己属樟叶木防己的根。
原植物:樟叶木防己Cocculus laurifolius DC.(Cinnamomum esquirolii Lévl.)
历史:衡州乌药始载于《图经本草》,以后的历代本草未见收载。《广西植物志》谓:“根入药,功效近似乌药[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故又常被称衡州乌药。”
形态:直立灌木,很少藤状,高1~5m,很少达8m。枝有条纹,嫩枝梢有棱角,无毛。叶薄革质,椭圆形、卵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4~15cm,宽1.5~5cm,先端渐尖,两面无毛,有光泽;掌状脉3条,侧生的一对几乎伸至叶片近顶端,两面均稍凸起;叶柄长不超过1cm。聚伞花序或聚伞圆锥花序腋生,长1~5cm,近无毛;萼片外轮近椭圆形,长0.8~1mm,内轮卵状椭圆形至阔椭圆形,长约1.3mm;花瓣6,深2裂的倒心形,基部两侧不内折,很小,长0.2~0.4mm;雄蕊长约1mm,雌花中的不育雄蕊微小;心皮3枚。核果近球形,稍扁,长6~7mm。
生境与分布:常生于林缘或灌丛。分布于中国江西、福建、台湾、湖南、海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西藏。亚洲南部或东南部也有。
生药采集:春、冬季采收根或全株;除去泥杂,晒干。
化学性质叶含衡州乌药定(Cocculidine)、衡州乌药灵(Cocculine)、刺桐枯林碱(Erythroculine)、L-牛心果碱(网状番荔枝碱,L-Reticuline)、樟叶木防己碱(樟叶弗林碱,Laurifoline)、木兰碱(Magnoflorine)。根及木质含衡州乌药弗林(Coclifoline)、衡州乌药胺(Coclamine)。树皮和木质含乌药碱(Coclaurine)、木防己碱(Trilobine)、樟叶木防己碱(樟叶弗林碱,Laurifoline)等。另外,有人从中提取到称为衡州乌药醇灵(Coclanoline)的物质,其实是D-N-甲基乌药碱(D-N-Methylcoclaurine)和劳丹林(Laudanine)的混合物[1,2]。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658。
[2]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