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树舌
名称出处:《中国的真菌》
概况异名:皂荚蕈(《纲目》),赤色老母菌(《中国的真菌》),皂荚菌(《全国中草药汇编》)。
基源:为多孔菌科灵芝属真菌树舌(平盖灵芝)的子实体。
原植物:树舌(平盖灵芝)Ganoderma applanatum(Pers.ex Gray)Pat.,又名扁木灵芝、扁芝(江苏),扁蕈、白斑菌(四川)。
历史:《纲目》载:“生皂荚树上木耳也。不可食。采得焙干备用。”又云:“主治积垢作痛,泡汤饮之,微泄效。未己再服。又治肿毒初起,磨醋涂之,良。”经《新华本草纲要》考证即为本品。四川成都市东城区草药诊所的验方中用本品治疗食癌。
形态:单生或散生;菌盖无柄,半圆形,扁平或扁半球形,5~19(-30)×6~32(-50)cm,厚3~13cm,表面灰色或灰褐色,常有大量自身的孢子散布在菌盖表面而呈褐色,老时常呈暗褐色,有同心环状棱纹,有时有疣或瘤,皮壳脆骨质,常龟裂,边缘薄或厚,钝,幼嫩时边缘淡黄褐色,下侧无子实层,皮壳断面暗褐色,厚1~3mm;菌肉浅栗色,木质,坚硬,有时近皮壳处白色;管口近白色至淡黄色,受伤或用手抚摸时即变为淡褐色,圆形,每1mm内有4~6个;菌管多层,每层厚约2~16mm,孢子卵圆形,壁二层,内壁褐色且布以不显著的小疣,外壁无色透明,顶端呈截形,7.6~9.5×4.5~6μm。(图见《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孢子植物志》.87页.图Ⅱ-10)
生境与分布:生于阔叶林中阔叶树枯树干、树桩上,有时也生于竹茎的基部。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为世界广布种。
化学性质含有多糖类、二氢麦角甾醇(5,6-Dihydro-ergosterol)[1]、麦角烷-7,22-二烯-3β-棕榈酸酯(Ergosta-7,22-dien-3β-yl-palmitate)、赤杨酮(Alnusenone)、木栓酮(Fridelin)、麦角甾烷-7,22-二烯-3-酮(Ergosta-7,22-dien-3-one)、麦角甾烷-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3β-ol)、麦角甾醇(Ergosterol)、麦角甾烷-5,8,22-三烯-3β,15-二醇(Ergosta-5,8,22-triien-3β-,15-diol)、麦角甾醇过氧化物(Ergostetol peroxide)、9(11)脱氢麦角甾醇过氧化物(9(11)-Dehydroergosterol peroxide)[2]、树舌酸(Ganoderenic acid)、呋喃树舌酸(Furanoganoderic acid)、Ganoderic acid)[3]、多种长链脂肪酸[4]和多糖[5]。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736。
[2] CA 1992;116:170112u。
[3] Phytochemistry 1988;28(1):193。
[4] J Chromatogr 1989;472(1):290。
[5] CA 1989;111:22863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