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刺楸树根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刺五加(《贵州民间药物》)。
基源:为五加科刺楸属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
原植物: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
余项参见“鸟不宿”条。
生药采集:夏末秋初采集根或根皮,洗净,晒干。
化学性质根含刺楸皂甙(Kalopanax soponin)A、B[1],尚含多糖,水解后得半乳糖醛酸、葡萄糠、阿拉伯糖、半乳糖、鼠李糖、木糖,水溶性多糖有葡聚糖(Glucan)和果胶质(Pectic substances)[2],竹节皂甙(Chickusetsusaponin)Ⅳ、刺楸皂甙(Kalopanax saponins)C,D,E和F[4,5]。根皮含刺楸皂甙C(Kalopanax saponin C),其结构为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甙元-28-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6)-β-D-葡萄糖〕酯甙[3]。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20。
[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278。
[3] 药学学报 1990;25(1):29。
[4]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1990;5(1);24。
[5] Chem Pharm Bull 1989;37(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