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香椿子
名称出处:《东北药用植物志》
概况异名:椿树子(《生生编》),椿芽树花(《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椿尖花(《重庆草药》),香椿铃(《陕西中药志》)。
基源:为楝科香椿属植物香椿的果实。香椿属全世界约15种;中国有3种及5变种,可作药用的有2~3种。
原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
形态:落叶乔木,树皮赭褐色,片状剥落,幼枝被柔毛。双数羽状复叶,长25~50cm,有特殊气味;小叶10~22片,对生,叶片纸质,矩圆形至披针状矩圆形,长8~15cm,宽2~4cm,两面无毛,或仅下面脉腋内有毛。圆锥花序顶生,花芳香;萼短小;花瓣5,白色;退化雄蕊5枚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有沟纹5条。蒴果长椭圆形或近卵形,长1.5~2.5cm,5瓣裂开。种子椭圆形,一端有膜质长翅。花期5~6月,果期8~9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405页.图1396)
生境与分布:生于村边、路旁及房前屋后。分布于中国华北至东南或西南各地。
生药采集:秋季采收果实,晒干。
鉴别:果实长2.5~3.5cm,果皮开裂为5瓣,深裂至全长2/3左右,裂片披针形,先端尖,外表黑褐色,有细纹理,内表黄棕色,光滑,厚约2.5mm,质脆。果轴圆锥形,顶端钝尖,黄棕色,有5条棕褐色棱线,断面内心松泡色黄白。种子着生于果轴及果瓣之间,5列,种子有极薄的种翅,黄白色,半透明,基部斜口状,种仁细小。气微弱。
贮藏:置干燥处。
化学性质附 树皮含川楝素(Toosendanin)、洋椿苦素(Cedrelone)、甾醇、鞣质。叶含挥发油[1,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430。
[2]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