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凤眼草
名称出处:《本草品汇精要》
概况异名:虎眼树(《四声本草》),鬼目(《图经本草》),大眼桐,樗树(《纲目》),凤眼子(《兽医常用中药》),樗树凸凸(《山东中药》),樗树子(《山西中药志》),臭椿子(《江苏药材志》),春铃子(《医药卫生》)。
基源:为苦木科臭椿属植物臭椿的果实。臭椿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约5种。
原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tma(Mill.)Swingle(Pongelion glandulosum Pierre),又名椿树、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唐本草》载有椿樗。谓:“椿、樗二树形相似,但樗木疏,椿木实。”苏颂谓“椿木实而叶香可噉,樗木疏而气臭。”李时珍曰:“椿木皮细,肌实而赤嫩,叶香甘可茹。樗木皮粗,肌虚而白,其叶恶臭……”又曰“椿皮色赤而香,樗皮色白而臭,多服利人。”《植物名实图考》:“椿木、樗木,二木形干大体相类,但椿木实而叶香,可噉;樗木疏而气臭……,北人呼樗为山椿,江东人呼为虎目,叶脱落处有痕,如樗蒲子,又如眼目,故得此名。”《中国药典》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均载有:臭椿的干燥茎皮和根皮叫“椿皮”,供药用。
形态:落叶乔木,高可达20m;树皮平滑有直的浅裂纹,嫩枝赤褐色,被疏柔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0~90cm;小叶13~25枚,揉搓后有臭味,具柄,叶片卵状披针形,长7~12cm,宽2~4.5cm,基部斜截形,顶端渐尖,全缘,仅在基部通常有1~2对粗锯齿,齿顶端的下面有1腺体。圆锥花序顶生;花杂性,白色带绿,雄花有雄蕊10枚;子房为5心皮,柱头5裂。翅果矩圆状椭圆形,长3~5cm。(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561页.图2852)
生境与分布:生长在村旁路边,能耐旱耐碱,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生药采集:8~9月果熟时采收,除去果柄,晒干。
鉴别:果实扁平,长椭圆形,长3~45cm,宽1~1.2cm,表面黄棕色,微有光泽,有细密的脉纹,翅果中部包有1枚种子,作扁球状隆起,其上有一明显的横向脊纹,通向一侧边,有的有残存的果柄。种子扁卵形,长约5mm,宽约4mm,种皮黄棕色,内有两片黄绿色肥厚富油质的子叶。气微,味苦,种子尤苦。以完整、色黄、无枝叶、无果柄者为佳。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化学性质果实含臭椿酮(Dilanthonc),另含脂肪油3704%[1]。
种子含油约35%,尚有2,6二甲氧基苯醌、臭椿内酯(Ailantholide)、查杷任酮(Chdparinone)、苦木素等[2]。
附根皮含苦楝素Mersosin、赭朴吩(Phlobaphene),根及树干含苦木苦素(Quassin),树皮含臭椿苦内酯(Amarolide)、乙酰臭椿苦内酯,臭椿酮,苦木苦素,新苦木苦素(Neoquassin)、脂肪油蜡醇、甾醇、臭椿苦素(Ailanthin)、鞣质、皂甙、羟基香豆素甙等[1,2]。根皮尚含十种生物碱[3]、
叶含槲皮甙、异槲皮甙、槲皮素等[2]。
参考文献
[1]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49。
[2]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78。
[3] Dictionary of Alkaloids.Chapman and Hall Ltd.,1989: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