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马甲子根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异名:铁篱笆(《草木便方》),雄虎刺、竻仔、石刺木、乌刺仔、刺盘子、狗骨竻(《中药大辞典》)。
基源:为鼠李科马甲子属植物马甲子的根。马甲子属全世界约6种;中国约4种,1变种。
原植物:马甲子Paliurus ramosissimus(Lour.)Poir.,又名铜钱树、马鞍树(《中国植物志》)。
历史:马甲子始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浚云:“小树如菝葜、赭茎,大叶如柿叶,亦硬,面缘背淡,有赭纹。开小白花如枣花,结实形似鳆鱼,圆小如钱,生青熟赭,有偏核。”从上述,并根据其附图,即为本种。
形态:落叶灌木,高2~4cm,幼枝密被锈色短柔毛,后渐脱落。叶柄长约1cm,基部有1对紫红色针刺;叶片纸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3.5~5.5cm,宽2~5cm,先端钝圆,基部宽楔形或圆形,稍偏斜,边缘具细圆锯齿,两面无毛或下面幼时被锈色短柔毛,后渐脱落;基生3出脉。花小,黄绿色,集成腋生聚伞花序,被毛;萼片宽卵形,长约2mm;花瓣匙形,短于萼片;花盘圆形,具5或10齿裂;花柱3深裂。核果杯状,被褐色短柔毛,周围有木栓质不明显3裂窄翅,直径1~1.8cm;果梗被褐色毛。种子紫红色扁圆形。花期5~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53页.图3235)
生境与分布:多生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坡林缘或灌丛中,野生或栽培。分布于中国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宜于温暖气候,适应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常作绿篱栽培。用种子繁殖,于9~10月秋播或3~4月春播,按行距20~25cm,开6crn深的条沟,用细土或草木灰拌入种子后撒入沟内,覆土2~3cm,盖上一层薄草,每亩用种量3kg。种子发芽后,揭去盖草,进行除草、松土、追肥等管理。培育2年后,于秋末或早春移栽,行株距66×33cm,穴栽。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及肥、水管理。
采集:10~11月采挖,切片,晒干。药材产四川、广西等地。
鉴别:根上部较粗壮,下部有分枝,外表有细纵皱,并残留少数根须,质坚硬。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药性性味:苦,平。 ①《南宁市药物志》:“涩、微酸,平。” ②《四川中药志》:“苦,平。” ③《贵州草药》:“酸、涩,寒。” ④《中药大辞典》:“苦,平。”
功效:祛风湿,散瘀血,解毒。
主治:喉痛,关节痛,肠风下血,风湿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浸酒涂擦。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贵州草药》:“治劳伤:铁篱笆、黄葛树须根、黑骨藤各15g。泡酒500g,每次服30g。” ②《贵州草药》:“治狂犬咬伤:铁篱笆、黑竹根、煤炭果各30g。煎水,兑少许酒服。”
食疗:《广西中药志》:“治肠风下血:马甲子根30~60g,同猪肉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