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绒白乳菇
名称出处:《中国的真菌》
概况基源:红菇科(乳菇科)乳菇属真菌绒白乳菇的子实体。
原植物:绒白乳菇Lactarius vellereus Fr.,又名蘑菇(山西)。
形态:丛生;菌盖直径5~10cm,早期中央呈脐状,伸展后下凹而成漏斗状,白色,不粘,无环带,有一层细绒毛,边缘内卷,最后伸开;菌肉白色,坚实,厚;菌褶与菌柄呈贴生至稍延生,新鲜时白色,干燥后变为黄色,不等型,稀疏至较稀疏;孢子印白色:菌柄圆柱形,长3~5cm,直径1.5~2.5cm,白色,中实,表面有一层细绒毛。孢子透明无色,壁表近平滑,近球形至椭圆形,直径7~9μm;囊状体披针形,70~100×5~7μm。乳汁白色,稀少,不变色,味苦。(图见《中国药用真菌》176页.图68)
生境与分布:生于阔叶林中地上。分布于吉林、陕西、甘肃、安徽、福建、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性质主要含倍半萜类化合物。有绒状曲菌醛硬脂酸酯(Velutinal stearic acid ester)[1,2]、及其转化产物绒状曲菌双醛(Velleral)和异绒状曲菌双醛(Isovelleral)[2]、7α,8β-二羟基小皮伞-5,13-内酯(7α,8β-Dihydroxymarasman-5,13-lactone)[3]、绒状曲菌醛(Velutinal)(1)、乳菇内酯A(Lactarorufin A)、异乳菇内酯(Isolactarorufin)、9α,10α,13-三羟基-小皮伞7(8)-烯-5酸γ内酯(9α,10α,13-Trihydroxy-marasm-7(8)-en-5-oicacid-γ-lactone)、5,7α-二羟基-13-去甲小皮伞8酮(5,7α-Dihydroxy-13-normarasman-8-one)(2)、5,8α-二羟基13去甲小皮伞-7-酮[4]。此外尚含维生素B1(Thiamin)[5]、脂肪醇[6]、脂肪酸[7]。
参考文献
[1] Tetrahedron Lett 1983;24(13):1415。
[2] J Nat Prod 1985;48(2):279。
[3] CA 1988;108·164710f。
[4] Phytochemistry 1988;27(1):187。
[5] CA 1986;104:85454q。
[6] CA 1980;92:194513n。
[7] CA 1981;95:18271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