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板归

医药知识2023-02-02 23:30:31百科

扛板归

概况

异名:犁尖草,河白草,倒挂紫金钩(《本草纲目拾遗》),刺犁头(《植物名实图考》),老虎刺(《湖南药物志》),蛇倒退(《贵阳民间草药》)。

基源:为蓼科蓼属植物贯叶蓼的全草。

原植物:贯叶蓼Polygonum perfoliatum L.〔Persicaria perfoliata(L.)H.Gross〕

历史:扛板归最早记载於明代龚延贤所著《万病回春》曰:“扛板归,五月生,至九月见霜即罕有。叶尖青,如犁头尖样,藤有小刺,子圆如珠、生青熟黑……清《纲目拾遗》误将此植物与雷公藤相混淆云:“雷公藤,生阴山脚下,立夏时发苗,抽茎蔓生,茎穿叶心,茎上又发叶,叶下圆,上尖如犁耜,又类三角风,枝梗有刺……”这里所写的均为本种,但记述:“出江西者力大,土人采之毒鱼,凡蚌螺之属亦死,其性最烈,所述乃是另一种有毒植物。《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中有刺犁头,云:“刺犁头,一名蛇不过,一名急解索,一名退丘草,江西,湖南有之,菱生,红茎,微刺茸密,茎叶皆似荞麦,开小粉红花成簇,无办,结碧产有棱,不甚圆,每分杈处有圆荽一片似蓼,江西船者多蓄久,以作浴汤,云暑月无疮疖,湖南俚医以为丘丸,治痢渴之药”所说即本种,但他又说:“按采图经成德军所产萆薢叶似荞麦子,三棱,殆即此草,其主治祛湿,通利亦与萆薢相近。”这里所述是不正确的,这种萆薢应是薯蓣科植物。

形态:多年生蔓性草本,全体无毛,茎有棱,棱上有倒钩刺,多有分枝,绿色,有时带红色,长1~2m,叶互生,近于三角形,长宽均为2~5cm,淡绿色,下面叶脉疏生钩利,有时叶缘散生钩刺,叶柄质状着生,几与叶片等长,有倒生钩刺;托鞘叶状,圆形或卵圆形,包茎,直径2~3cm。短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花小多数,具苞,每苞含有2~4朵,花被5裂,白色或淡红紫色,裂片卵形,不甚展开,随果实而增大而变为肉质;雄蕊8,雌蕊1,子房卵圆形,花柱二叉状。瘦果球形,径约3mm,暗褐色,具光泽,包含在蓝色花被内。花期6~8月,果期9~10月。(图见《中药大辞典》.1册.870页.1749条图)

生境与分布:多生长於荒芜的沟岸边,中国南北各均有分布。原苏联西伯利亚黑豆、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尼泊尔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适于温暖湿润的环境,以肥沃的壤土为宜。用种子繁殖,于3~4月播种,按行株距各40cm开浅穴,每穴播下种子5~6粒,每亩用种量1kg,播后盖上草木灰,再覆上细土,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结合松土除草,进行间苗,每穴定苗2~3株,并用人畜粪水追施1次。为改善通风透光,田间可插树枝、竹竿,供攀援生长。

采集:秋季采收,洗净,晒干或鲜用。药材主于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湖南、贵州。

鉴别:茎细长,有四棱,直径1~4mm,棱上有倒生钩状刺,表面紫棕色或棕色,节略膨大,节间长2.5~5cm,节处具托叶鞘碎落后的环状痕;折断面近方形,纤维性,黄白色,中有白色疏松的髓或小孔隙。叶片多皱缩,展平后近等边三角形,淡棕色或黄绿色,叶背主脉及叶柄上疏生小钩状刺。穗状花序顶生或生于上部叶腋。气微弱,味微酸。以叶多、色绿、无霉蛀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

全草含黄酮甙、蒽甙、强心甙、酚类、氨基酸、有机酸、鞣质和糖类[1]。根和根茎含靛甙(indican),并含少量大黄素和大黄酚[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870。
[2] 药学杂志(日) 1954;74(3):224。

本文标签: 扛板归  药性  化学性质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