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卷心

医药知识2023-02-02 21:40:19百科

竹卷心

概况

异名:竹针(《生草药性备要》),竹心(《本草再新》),竹芯(《中医药展览特刊》)。

基源:为禾本科刚竹属、箣竹属和牡竹属中一些竹种的卷而未放的幼叶。

原植物:正品竹卷心一般指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 var.henonis(Mitf)Stapf(Phyllostachys henryi Rendle),又名甘竹(《广群芳谱》),白竹(江苏),毛金竹(浙江)。另有数种也较广泛供药用:粉单竹Bambusachungiii McClure[Lingnania chungii(McClure)McClure]。慈竹Dendrocalamus affinis Rendle[Sinocalamus affinis(Rendle)McClure]。小簕竹Bambusa flexuosa Munro

历史:始载于《生草药性备要》:“治火伤,烧存性。油调搽”。《本草再新》:“清心泻火,解毒除烦,清暑利湿,止渴生津。”毕培曦《中医药展览》特刊:“竹芯(竹针)为分枝上卷而未展开的幼叶,能清热去烦,消暑止渴,治小儿夜啼等。常用的有粉单竹、慈竹,小簕竹等”。今将小簕竹与淡竹的区别比较如下:

小簕竹每节具多数分枝,而且其竹秆基部分枝具刺的特点为其主要特征。笋期秋季。(图见《中国竹谱》.19页.图2幅)因其秆基具刺常被农民植于村落周围作绿篱与防御之用。分布于广东、海南与香港。

余项参见“竹茹”条。

药性

性味:《本草再新》:“苦,寒。”

归经:《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功效:清心除烦,消暑止渴。

主治:烦热,小便赤黄,面赤口渴,口舌生疮,衄血,火伤。 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火伤,烧存性油调搽。” ②《本草再新》:“清心泻火,解毒除烦,消暑利湿,止渴生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g。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

本文标签: 竹卷心  药性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