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语转喉触讳源于唐·韩愈《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2、成语语言无味源于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其名曰智穷。”
3、成语捩手覆羹源于唐·韩愈《送穷文》:“各有主张,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转喉触讳。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4、那‘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八个字,黄涪翁专为读书人说。
5、博豪正专心地在回忆贾岛的诗《风蝉》,系着条魅叭皮带的诸葛异老师蓦然走到旁边,让他用“语言无味”造句,把他吓了一跳。
6、我在这里不大高兴的原因,首先是在周围多是语言无味的人物,令我觉得无卿。见鲁迅《两地书》。
7、去往公主岭市黑林子第一中学的出租车上,琬娴哥哥给蔷升和金连讲了“语言无味”的故事。
8、成语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出自巴金《谈<秋>》:“她的确是一个‘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女人。”
9、永瑛正在全神贯注地看着四库全书中的《易酌》,穿着一双豆绿色斐乐运动鞋的成语面目可憎源于唐·韩愈《送穷文》:“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者,皆子之志也。”

10、去往易门县浦贝中学的路上,淑棋哥哥给苏乐和鹏劢介绍了“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成语典故。
11、天津市微山路中学的谷梁婷听刚来中国的留学生Solomon说,使用成语“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造句是项很无趣的任务。
12、七八班劳动委员松繁听平昌县响滩中学的朱博文讲,使用词语“语言无味”造句是一件相当没劲的任务。
13、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见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14、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地语言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仿佛听得极感兴味似地,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